
北京虎坊桥湖广会馆旁边有一卖炸糕的小店,每天这里都会排起长队。其中有不少是“老北京”骑车十几里,从搬迁后的地方专程赶来排队。他们说,喜欢吃“这一口儿”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平复内心对儿时老北京的思念。不过,老北京们也许都知道,这个制作炸糕的技术是从天津“耳朵眼”炸糕那学来的。
北京和天津,历史文化的渊源是如此深厚,两地的旅游,也以文化做媒,亲密联姻。
近几年,每至假日,成群结队的北京人便涌向天津旅游休闲,体味当地的市井文化和风土民情。据统计,2006年天津接待北京一日游游客为388万,约占其国内游客接待总量的7%%。北京人坦诚地说,在天津消费,一是价格不高,二是生活味道浓厚。北京人到天津旅游,不仅能体会天津的“租界文化”、“平民文化”,更重要的是还能了解、追寻“京味文化”的底蕴。
追寻“京味文化”
自元、明、清至今大约800年的历史发展中,北京一直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形成了以宫廷、国都为特色的“皇城文化”和以胡同居民为主体的“京味文化”。而天津则在近代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租界文化”和“平民文化”两大主流。从社会阶层构成的角度分析,天津的平民文化对具有平民色彩的“京味文化”形成了基础性的支撑。北京人之所以喜爱天津,就是因为天津深厚的平民文化具有令北京人难以抵挡的亲和力。
在近些年的京津旅游互动中,天津的平民文化首先征服了北京人。
首先说食品,天津的食品具有雅俗共赏的特性。天津南市食品街出售了上千种食品小吃,其规模堪称北方第一。“狗不理”
包子的平民色彩深入人心。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吃过“狗不理”后,大加褒奖,使原本就是老百姓小吃的“狗不理”包子“包”价倍增,扬名天下。如今,“狗不理”包子不仅同北京“全聚德”烤鸭一样,成为响当当的特色品牌,而且为整个天津的包子产业打开了销路。包子本身更具亲民性,更有广泛的民生基础,富人能吃,穷人也买得起。在北京,但凡有个犄角旮旯,搭间棚子,只要贴上“天津包子”的标签,准能招徕不少京城食客。据天津食品街一位负责人介绍,每到节假日,食品街上就会涌来不少北京人,他们吃这选那,离开时,每人还会兜着许多天津小吃和土特产,然后,晚上再到古文化街的名流茶馆听相声。他认为,北京人游天津,把天津的平民文化带回北京,一定会丰富和提升北京的“京味文化”。
与正在从形态上消失的“京味文化”相比,天津的“平民文化”却仍然保留着历史的“原汁原味”和具体形态。像天津民间文化“三绝”泥人张、风筝魏、杨柳青年画,食品文化“三绝”“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发祥的大麻花,近千种的“蹦豆张”果仁小吃,以及民间的婚俗、年俗等等。
其次说广受大众欢迎的戏剧和曲艺。古今不少名角大都来自天津,成名于北京。远的如“评剧皇后”白玉霜,近的如“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北京戏剧、曲艺的许多经典,也都受到天津“平民文化”的影响。无数事例说明,京津两地在“平民文化”发展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甚至可以说,在“京味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天津平民文化的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回味京津“历史文化走廊”
历史上,天津一度是中国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辛亥革命后,天津又成了首都的“政治后院”。原“九国租借地”留下了风格各异的大小洋楼上千座,形成了罕见的“万国建筑博览会”。这些洋楼大多是近代中国名人的寓所。如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梁启超,爱国名将张学良、吉鸿昌,还有末代皇帝溥仪等。
天津的政治影响自然不能与作为国都的北京相比,但由于天津与北京近在咫尺的特殊地理位置,却在清末民初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发挥出举足轻重的政治作用,形成了京津两地一道具有特色的“文化走廊”。许许多多的故事、传说、逸闻,许许多多京津甚至全国知名的人物、事件都与这两个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天津市民中,老北京天桥、前门一带的民间戏剧、曲艺、杂耍及商业繁荣,至今仍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天津平民文化和皇城“京味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使那里成为京津文化的汇合地。20世纪80年代,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开头那段荡气回肠的京韵大鼓,可谓“京味”十足,其演唱者骆玉笙就是天津人。
反观北京,近年来,伴随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危房改造,不仅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而且,历史上曾孕育“京味文化”的天桥、前门大栅栏和以琉璃厂为中心的“老北京”南城格局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今天的北京正越来越成为一座新的移民城市,一座呈现出多元文化色彩的现代都市,而国内外旅游者想像中的“京味文化”,则正逐渐沦为仅仅是人们口头津津乐道的“故事”。
有资料显示,2007年,北京市的人均GDP正由6500美元向1万美元的目标跨越。老百姓收入的提升,不断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也带来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北京人也产生了一种怀旧的历史文化思潮。北京人到天津旅游,不仅能够感受到天津平民文化的亲和力,亦能够勾起对“京味文化”的回忆和遥想。可以说,京津“历史文化走廊”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而且也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
文化红线促进两地旅游联姻
近年,天津的民俗文化对“京味文化”的延续与传播起到了不小的积极影响。尤其是天津艺人,他们把天津民间艺术带入北京的同时,更把天津的平民文化融入了北京,让“京味文化”焕发了生机。相声演员冯巩主演的电影《没事偷着乐》,杨义杨光主演的电视剧《杨光的快乐生活》、郭德纲主演的电视剧《小房东》之所以能在文艺明星荟萃的北京得到热捧,一方面说明人们对传统“京味文化”情有独钟,一方面也反映了天津文化对促进“京味文化”传播的作用。
北京人去天津旅游对延续“京味文化”传统的作用积极而和谐,值得社会各行各业的专家去研究、去体味。随着京津旅游业的携手发展和京津“文化走廊”的打造,北京传统的“京味文化”在未来的振兴中,会继续得到天津文化的滋养和襄助,从而促进两地旅游携手互动,兴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