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大遗址保护与土地资源高度紧张的矛盾日益凸显,与城市建设的冲突日益凸显,与大遗址所在区域人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的矛盾日益凸显。
“特别是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大遗址,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土地需求的矛盾更为突出。”西安市文物局官员说。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后的几十年间,城市建设用地已经数十倍地增长,铺满了城乡大地。
按照常理而言,城市中的古建筑群、古遗址,这些文化遗产、文化遗存应该是城市中最美好的东西,城市中体现价值最大的地方。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城市遗址大都成为城市的角落、城市发展的包袱、城市建设的绊脚石、城市整治的脏乱差的地点,文化遗产没有尊严,居住在遗址内的民众对于这些文化遗产也不会有过多的感情。
对此,单霁翔认为,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一个反映就是城市化加速,另一个就是大规模的城乡建设。当然,这样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叠加在一起,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来说,当前是一个最艰苦和最严峻的、最紧迫的历史阶段。
他说:“城乡的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也都面临着和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面对种种问题和挑战,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城市,都必须以文化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从全局和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创新理念。”
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市委书记孙清云对大明宫遗址保护寄予厚望,他说“保护文物、传承文明、弘扬文化、改善民生、提升城市”是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的目标方向,同时是西安市科学保护古迹遗址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的最新实践成果。
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背景中的升华
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形成的《西安宣言》,呼吁深入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古迹遗址周边环境”。三年后,依然还是在西安,新达成的《大遗址保护西安共识》,更是致力于促进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逐渐形成了坚持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坚持整体保护,不断创新,积极探索保护和利用新模式。
在单霁翔看来,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近30年来,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一些城市在物质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的同时,在文化建设方面却重视不够。他说,“由此,也可以看出今天城市文化建设和避免城市文化危机加剧的紧迫性。”
“大遗址保护利用工程也应作为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市政建设范畴,为城市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空间、生态空间,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单霁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