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步入城市化后期,对文化的尊崇在城市生活中开始凸显。作为历史承载的大遗址,其文化、经济功能逐渐表现出来。
单霁翔认为,大遗址保护工作既有利于大遗址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和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原则,将大遗址保护工作有机融入城市化进程中,使其成为城市功能区和城市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大遗址保护作为一项文化、生态和旅游系统工程。
他说:“充分发挥大遗址的综合效益,将文物保护和生态保护、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业发展等相协调,使遗址区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服务业的高地和产业文化的窗口。”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认为,大遗址保护完全能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惠及广大群众。通过大遗址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加强遗址保护,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多赢局面。
在赵荣看来,未来周、秦、汉、唐等大遗址的保护中,要打破“划地为城、整体拆迁”的老路,对于处在城市远郊、河流沿线的西周丰镐遗址,将尝试把它与沣河流域综合治理、当地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构建一个集大遗址园区、都市农业、旅游景观为一体的河流生态经济带,在汉长安遗址上,将尝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建设“汉人、汉风、汉衣冠”的汉文化之城。
大明宫遗址:保护中的发展
与全国其他遗址城市相比,西安的大遗址保护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城市的东、南、西三个方位分别为工业、文化等分区,而唯独大明宫遗址和汉长安城所在的北部地区没有划分。位于这片区域的大明宫,曾是唐王朝显赫一时的权利中枢。千年之后,风光不再,繁华已去,历史积淀下的大明宫及周边地区逐渐成为西安城市发展的凹地。
陈宝根认为,西安的大遗址保护必须朝着“大遗址之城”或者设立“大遗址特区”的方向发展。
他说:“变被动抢救性保护为主动规划性保护、系统性保护,在进行系统保护的大框架下,遵循历史节点和文化类型,划出专门区域,结合周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新的文化遗产观,以国际化的眼光、高水平的规划和高标准的建设,以创新的机制、特殊的政策、有效的手段,进行综合规划和系统保护。”
于是在2007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大明宫遗址保护改造项目,陕西省委、省政府更将大明宫遗址保护工作列入支持西安市具体工作的十大重点项目之一。
就在2008年1月,有8个国家的顶级设计规划团队参加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概念设计国际竞赛方案评审会,经专家评审,以色列、意大利、澳大利亚、挪威四国设计团队获奖,它们的设计方案和遗址保护展示理念,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规划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司库乔拉·索拉参与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得到了国内外文物专家的一致认可。在之后近两年的考古工作就是以满足大明宫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为前提,查清遗址的高程与地层关系,测定遗址的城市坐标,建立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确保从形态上保护遗址的完整格局。
为确保遗址的完整性和与周边历史环境的协调性,西安市委、政府在启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项目的同时,将遗址区3.5平方公里及周边区域共19.16平方公里纳入第四次城市规划,整体开展工作,保证对遗址实现整体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