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遗址本体,如丹凤门、含元殿、太液池等都进行了本体保护和标识,所有展示建筑都是可改变的。遗址公园开园后,考古工作仍将不断进行,并成为遗址公园的一个特色和亮点。
而在大明宫遗址区核心部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3.5平方公里内涉及西安市最大棚户区,多个城中村,2.5万户,10万人。按照以人为本、和谐搬迁、阳光搬迁的原则,对遗址公园内城中村、棚户区拆迁居民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妥善安置,没有出现一例上访事件。
考古探索:大遗址保护中的实践
“大明宫遗址区的保护改造,探索了促进城市现代化与大遗址保护和谐共生的一种新模式,成为传承历史、延续文明的一项文化复兴工程,也成为提升城市整体实力和市民生活水平的一大民心工程,对国内外的大遗址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今年10月,陕西省代省长赵正永在大明宫遗址开园时说,它的建设是21世纪中国文物保护和利用的一次综合性、大规模探索。不仅给西安贡献了一个世界级的遗址公园,更为西安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文化和生态的支撑,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安的文化格局和生态格局。
对西安而言,以大明宫遗址的保护改造为开端,西安在城市发展与大遗址保护二者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平衡点,给诸多遗址城市带来了保护模式的思想冲击。
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认为,大明宫遗址保护实践的积极意义在于,大遗址保护不再是文物部门一家的事,而是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计划、财政、土地、规划、建设、环境、公安、科研等有关部门的一项共同行动。而另一方面则在政府的主导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大遗址的保护行动中,为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开拓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他在2009年8月《中国文化遗产》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在大遗址保护工作中,西安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实践因其保护难度与力度,也因其保护管理机制的创新而引人注目,他们坚持文物本体和背景环境整体保护的理念,结合城中村改造,对遗址进行一次性保护整治,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使中国的大遗址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2010年7月,国家文物局在西安召开大明宫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座谈会。会议充分肯定了大明宫国家遗址保护前期工作和环境整治所取得的成绩,肯定了这些前期工作为大明宫遗址整体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全国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影响深远。
与会文物专家认为,遗址公园的正式开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作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可能持续一百年,也可能持续三百年,也可能持续五百年地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考古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