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
从今年初开始,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契机,对园区进行改造和扩建,同时注入更多的本土文化元素,使得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得益彰。
就地取材洋溢火山风情
在海南,有两个世界级的品牌:一是自然景观方面的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一是民族文化范畴的黎族织锦,它们先后在2006年和2009年分别跻身于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的前身是“海口石山火山口公园”,距离海口市区约15公里,面积为108平方公里,拥有世界罕见的第四纪火山群,距今约 1万年,火山锥多达40座,熔岩隧道30多条。经过海南椰湾集团有限公司近20年的保护和建设,发展成为世界级旅游品牌。1996年,该园承办了“世界旅游日”主会场活动。它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城市火山群地质公园,也是我省第一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具有突出、重要价值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已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国土资源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从海口市区取道绕城高速公路或南海大道,都可以很快地到达园区。在两旁种有重阳木的景观大道尽头右侧,便是园区的大门。大门其实是一座用火山岩(玄武岩)干垒而成的石门。园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建设石门的石材是从废弃的村落里征集来的,目的是再现古朴的火山乡村景观。
穿过石门,便是文化广场,行走在由一块块火山岩石板铺就的地面上,有一种厚实的感觉;偶尔有山风迎面吹来,几片榕树叶随风飘落,清凉之余,不乏诗意。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上的两排大水缸,底下是十字形的荔枝木支座,水缸里还种上花卉等盆景植物,迎风摇曳,风情万种。
据了解,不管是石板、水缸,还是荔枝木支座和缸中的植物,都取自火山口地区的村落或荒郊。长期以来,羊山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用水,全靠水缸来储存,这一问题直到7年前才得以解决,村村通自来水后,水缸便成为羊山人对缺水日子的记忆。
石器陈列民俗味十足
有道是,地理产生人文。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扩建项目,为了凸显当地的民俗文化,重现羊山地区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气息,园区除了在文化广场摆设水缸之外,还在广场边缘地带,陈列了许多老百姓用过的石制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