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发步伐的加快、正在推进的林权改革以及自然保护区自身存在的问题,给自然保护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眼下,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正面临着封闭还是开放的抉择。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保护决不是“死看死守”,一味地推崇经济发展与单纯地追求保护都是不可取的,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和方法,以找到两者间的平衡。
封闭还是开放,这是一个问题。眼下,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正面临着这样的抉择。
“保护区里有一些土地是集体的,由当地的农民在经营。而保护区对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生存非常重要。”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巡视员陈建伟说,一方面是农民要从土地中获得收益,另一方面是国家政策法规又规定对保护区里的土地实行严格管理,尤其是核心区和缓冲区,不允许进行任何经营活动,不准动一草一木,这就是非常尖锐的矛盾。
另一个矛盾则是保护区的“大”与保护机构的“小”。目前,仅全国林业系统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总数就已经达到了2012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区达到了247处,总面积1.23亿公顷,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2.79%。
但国家林业局此前公布的资料显示,目前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缺乏应有的投入,全国自然保护区每年得到各级政府的总投入不足2亿元,许多保护区一直在走“自养”的路子。发达国家用于自然保护区的投入每平方公里年均约为2058美元,发展中国家也达到157美元,而中国仅为52.7美元。
由于经费、技术装备和人员等方面的限制,许多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不到位。而为了适应经济开发的需求,一些保护区正在被不断地蚕食。
去年中期,来自国家、地方林业局和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应邀参加了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等组织的国内培训和赴美考察。事后,上述人员在考察报告中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保护是第一原则,只有保护好资源,保持完整不破坏,子孙后代才有享受自然的机会。但保护决不是“死看死守”,任何人都不能进入,完全封闭起来,公众就被剥夺了享受自然的机会。
“阿迪朗代克”模式
阿迪朗代克是美国本土最大的公园,虽然其名气远不如黄石国家公园,又是州属“国家公园”,面积却是黄石的3倍还多,有600万亩。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是美国罕见的和中国众多保护区有着共同特点的自然保护地——这里住着很多居民。在有着共同特点的保护地,美国人是怎样管理的?
据TNC专家张可佳介绍,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都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所划定的重要的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地,但两者的不同是面向公众开放的程度。在管理模式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阿迪朗代克公园占去纽约州三分之一的面积,24700平方公里,比北京大多了。这里住着13万人。这儿是森林、山地、湖泊和河流的世界。居民是灰松鼠、红松鼠、啄木鸟、猫头鹰、黑熊、河狸、山猫、北美麋鹿……他们的数量远比人多。
但据张可佳介绍,一个世纪前,阿迪朗代克的景象并没有这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