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景区规划 >>
 
城市的近代人文景观:百年记忆历久弥新

时间:2011-08-10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南粤村落走出一代伟人

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处近代南粤民居群落。一处赭红色两层小楼,中西合璧的传统风格与周围传统的蚝壳墙民居相映成趣。

这又是一处注定不平凡的居所。1866年,村中一户孙姓人家诞下了一名男婴,45年后,其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南朗镇翠亨村西南方向,一处以两层褚红色西洋风格为中心的近代民居群,便是孙中山故居所在地。正是这群小村落,见证了孙文先生的出生、成长以及远赴重洋的足迹。

1956年11月,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正式建馆,其主体陈列有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生平事迹展览和翠亨民居展览等,定位为以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其中,主建筑孙中山故居,是26岁的孙中山归国后亲自设计和主持修建的。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孙中山在设计过程中融入了许多西洋元素,与内部的中式装饰风格相结合,可谓标新立异。

2008年5月,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走进故居纪念馆,在故居原址内,孙文先生所留下的印记随处可见:1883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带回两盏煤油灯,放置在大厅桥台上;1893年冬,孙中山曾在二楼书房草拟《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1895年期间,孙中山与陆皓东在书房商讨救国方略,纵议时政。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独特之处在于,该馆所保留的并不是单独的孙中山故居原址,而是以立体的方式将彼时的环境、民俗和场景与故居一同保留下来。如今,从孙文故居穿堂而入,便可见其彼时的邻居、豆腐铺、药铺,以及门口捆绑结实的柴火。曲折蜿蜒的石经村道之间,记录的是孙中山儿时的笑语欢声、是他和姐姐从对面山腰取水回程的喘息,是他立志展翅、出走海外的决心。

位于纪念馆内的耕地,是孙文儿时一家耕作劳动的地方。据了解,连续耕种稻谷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也成为全国第一个“耕田”的博物馆。

“通过了解翠亨村当时的环境、还原村中的风土人情、耕作环境和百姓生活,能够让人更直观地体会孙中山所提出的民生思想,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2010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接待各地游客数量达155万人次。

1883年,孙中山从檀香带回一株酸豆树,种植于庭院左边。如今,历经百年的酸豆树已枝繁叶茂,自1911年以来,它将迎来辛亥革命的第一个百年纪念日。而其葱郁繁枝,正如孙中山所宣扬民主革命思想,亦将延续至历史纵深,见证伟绩,开拓未来。

罗三妹山: “不走回头路”激励几代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罗三妹山的与众不同,源于两个传奇故事。

一个是流传当地的罗三妹山传说,这个故事让罗三妹山在当地“小有名气”。相传,古时香山雍陌村人罗三妹是一个孝女,14岁那年,其母病逝,罗三妹悲痛欲绝终日米粒未进,最终哀伤而死。当地百姓为纪念罗三妹,将一座山命名为“罗三妹山”。

另一则传奇,则让罗三妹山闻名海内外。1984年初,邓小平从深圳视察完改革开放进展之后来到中山,下榻于位于三乡镇的中山温泉宾馆,并在此接见了霍英东先生。1984年1月28日清晨,邓小平步出别墅,来到罗三妹山东南坡脚下的登峰桥头,从此处上山攀登。当时,陪同登山的还有时任中山温泉宾馆总经理李晃叠,中午将至时,他建议老人返程休息。“他(邓小平)说好啊!我说,往后面走比较好走,刚来的那条路。往前面呢也可以走,但是很难走。”李晃叠回忆,“他(邓小平)说:往前走,我从来不走回头路!”

时间指向1984年1月下旬。当时,正是邓小平考察深圳、珠海特区改革开放进展之际,也正是这句话,透露了老人对改革开放前路的信心和决心。“不走回头路!”这句从罗三妹山上传出去的宣言从此广为人知,彼时对于改革开放的争论,也由此一锤定音。

2011年,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已有33年,离邓小平登上罗三妹山、宣布改革开放前行之路已有27年。今年1月28日,以纪念邓小平为主题,罗三妹山公园正式竣工并开门迎客,中山再添一处红色旅游主题公园。

据了解,罗三妹山公园以当年小平同志登山的路径为主线,沿途建造了小平同志经典语录碑刻、“摸着石头过河”景观桥、丰碑廊、仙池、高尔夫观景平台等多个景点。在邓小平当年驻足眺望三乡的地方,则矗立了一座崭新的邓小平青铜塑像。在主题公园正式开幕那天,青铜雕像捐赠人,也即27年前邓小平登山前一天所接见的霍英东后代出席了竣工典礼,并为邓小平青铜塑像揭幕。

“不走回头路!”27年来,罗三妹山与中山市、全国甚至世界一起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崛起。青山静默,记录历史风云,留待后人评判。

 
上一页 页码:[<< 1 2 ] 下一页 共2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城市的近代人文景观:百年记忆历久弥新 的资料
· 高速公路建设生态人文景观大道设计思路 [2010-09-27]
· 从城市雕塑的角度谈人与环境 [2010-01-05]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