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近代人文景观可以说是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和发展缩影,甚至可以成为城市的标志和象征。长期以来,中山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山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各级政府的保护开发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文景观被纳入保护开发范围。
但是,这些人文景观得不到游客的追捧,部分名气不大的景观甚至门可罗雀。对此,有市民建议,中山可考虑让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市民生活中,让历史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城市文脉不逊山水
中山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珠江三角洲小城,正如康克清同志1988年所形容的:“青山绿水,南方小城;名人胜地,人杰地灵。”
但个性才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是城市竞争力的灵魂。中山的魅力,不仅在于自然赋予的山水之美,更在于文化传承的历史底蕴。中山的历史遗迹十分丰富,特别是在近现代产生了一批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一定影响的人物。
他们中,有“中国民生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明确提出君主立宪第一人”、“倡导商战第一人”郑观应……他们的思想现在仍影响着中国,他们的生活足迹如今也沉淀在中山。
据了解,整个中山目前留有不可移动文物932处,历史建筑480处,其中完整保留着的清末民初建筑群,具有典型的“南洋建筑”风格。在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中山市以“保护”为主轴对传统建筑推行细化性的规划管理。从资金上给予保障,个别项目的补贴高达50%。重点以旧城区和中心城区为中心,对一些旧建筑、遗址进行保护、开发、利用。
中山对老城区、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尊重和保护,让城市的原点和特点得以留存,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让今天的中山人看到城市文化的延续。中山留下来的不仅是城市建筑,而是建筑所产生的人文价值,城市建设就是在继承的同时,建设和开发新的文化,才是城市文化的全部意义,才是城市文脉之所在。
冷热不均亟待规划
然而,在保护开发人文景观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现在暑假旅游旺季到来,但一些名气不大的人文景点却遭到了冷落。
进入8月,中山旅游越来越热,水世界、水疗馆等人造景点人满为患。在长江水世界,尽管4个窗口同时售票,周六上午买票的队伍还是排起了长龙。水世界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每天都有60辆旅游大巴前来,而且港澳游客占了60%。”
与上述景点人满为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山部分人文景点却是另一番景象。6日,在收音机博物馆里,仅有三对父母带着孩子在参观。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山的地接旅行路线中只有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纪念堂、马公纪念堂等寥寥可数的几条人文景点专线,其他大部分人文景点都不在旅行社的规划范围内。“游客提出要求我们才会另外安排。”中山一家旅行社的杜先生透露,接团时他们还是以推荐中山城市新景点为主,如孙文西路步行街、中山城、水世界、泉林山庄、名树园等。
捆绑取暖或能突围
对于中山部分人文景点名气不大、游客稀少的情况,一些市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现已退休的石晓莲阿姨表示,人文景点门可罗雀的原因,除了不能形成旅游专线外,宣传推介的工作也不到位。“我退休后和老伴经常外出旅游,中山的许多地方也到过,我发现中山的人文景点分散,宣传推介不足可能是造成其不旺的最大因素。”
中山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并且是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里,是中国近代历史摇篮,光近现代历史名人故居就有10多个。采访中,有市民认为,可以考虑将这些名人故居“捆绑取暖”,与其所在镇区的自然景点“联动销售”,并且跟旅行社进行合作,吸引游客。
石岐区的白领陈蔚然则建议,有关部门可把城市文化深入到公共生活领域,让老百姓通过各种方式与其接触,了解、认识和保护它们,比如将历史文化建筑做成标志,应用到公交、旅馆上进行宣传,让这些人文知识在年轻一代中承传,不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