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寻找:浓荫大道依然稀缺
作为温度适宜、雨水丰沛的北温带城市,在燕赵11城市连年争创园林城市的浓厚气氛中,在这个万木繁茂的夏季,找几条浓荫覆盖的街道,难道不是很容易的事吗?但2011年这个夏天的寻找,却并不令人乐观。
我们发动众多网友、记者到城市的街头巷尾进行了一番寻绿,但见城市街心公园多了、街头绿地面积大了,处处可见街道两侧精美的景观妆点。绿色给了城市呼吸的空间,但那种就在城市中心,市民上班可穿越,休闲可融入其中的浓荫大道却变得屈指可数,十分稀缺!
我们寻找和需要的绿荫大道是这样的:它们遍布城区的大街小巷,市民每天骑车穿越上班去或到购物场所去,随意可走入,树下可小憩,就像乡下的老农从屋中走入庭院中一样。营造“城市森林”这个目标也许是太奢侈,但城区大树遮阴,对于华北平原上的城市,却是天时和地利很容易实现的事情。
2、树木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象征
大树对于人群聚集的城市的生态意义,已是众人皆知:密集的大树可以直接吸收城市中释放的碳,同时减缓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在到处充斥着尘土和汽车尾气的城市,大树是一种不用付费的“天然氧吧”。同时,大树的绿色还使我们赏心悦目,每日置身线条生硬的水泥建筑物丛林中,整天眼睛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行道树树形挺拔、风姿绰约,树荫浓郁,穿行其间,人们不仅会神清气爽,从而获得一个好心情。
除了生态的意义,城市的树木还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到过杭州的人都为杭州街头那些百年的大树称奇。六朝古都南京,古树是他的另一个身份证。有了法国梧桐的遮蔽,南京才充满了历史的气息。历经数十年漫长岁月培育才能茁然有成的林荫大道,是饱经风霜、走过时间、走过历史的见证人,其种植背景、事迹与地方特色更是最宝贵的乡土文化之一部分。
树木的年龄是一个城市的年龄。一些新兴城市,尽管市容整洁,但一看树木,就能断定其历史的苍白。一座古朴的老城,树木是是他不言自明的身份证。
3、拓路砍树是城市绿荫的最大杀手
从1992年开始首批园林城市诞生以来,争创园林城市已有近20年历史了。《国家绿化条例》颁布的历史则更久远。按说,年年植绿,如果这些树木能持续生长,终其天年,我们的城市早已是绿荫覆盖了。那么,为什么城市还是这么缺乏绿色?
对于树木来讲,天灾、自然死亡的作用微乎其微,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当属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的拓路砍树。20至21世纪,是我国城市发展最快的20年,城区房地产开发、商业设施更迭、拆迁、城区重新规划改造,路和街区不断调整,原先种下的树就成了妨碍的障碍,斧斤之祸在所难免。“一拓路就移树,路边大树变小树”,城市的树自然永远长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