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说,智能建筑是采用各种智能化的手段,实现建筑物高效、便捷、节能的运行目的。由此可见,节能作为智能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影响智能化企业生存、发展的指挥棒。
近些年来,随着《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条文先后出台,建筑物的能耗被严格限定,使得节能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个庞大的节能市场悄然出现。我们也惊喜地看到,国内外企业使出浑身解数,积极抢占市场“制高点”,各种各样的节能产品、节能方案应运而生。记者选取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中探究节能市场出现的新变化。
合同能源管理掀起节能新风暴
作为智能化领域的领头企业,江森集团今年将业务触角延伸至能源管理上,推出了“一站式解决方案”,期望通过启动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全过程系统调试运行、合同能源管理、与银行开展融资项目四种方式对建筑物能耗进行有效管理。其中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被置于显要位置。
所谓“能源管理”,就是通过对建筑物内部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为业主量身定做一套管理办法。措施执行后,获取一定收益,业主可从节约的资金中抽出一部分支付给企业。这种模式在国外发展得相当成熟,但在我国从90年代初期才开始引入,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大范围地普及开来。
江森自控中国区能源部经理白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风趣地说:“如果把能耗大户比成‘病人’,那么,节能服务公司就如同‘医生’。治疗前期,‘病人’投入很少的资金,等问题解决后,业主用节约的资金支付剩下的费用。能源管理企业在前期承担了很大的风险,业主几乎处于零风险状态,这是该模式的一个主要优势”。
另外在开展能源改造项目时,江森积极与亚洲开发银行、渣打银行进行合作,亚行为其提供8亿元的信用担保,渣打银行为企业提供具体的贷款业务。这一措施攻破了节能改造集资难题,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2008年江森对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后,提出了“一站式解决方案”,这是他们积极响应节能减排工作的新举措。目前,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市场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进入该领域,可以抢占更多的商机。
不过,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我国缺乏生产的“土壤”,业主缺乏诚信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法律机制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企业参与这种模式面临很大的风险。不少企业为了规避风险,都在一旁静静地张望,不敢采取实质性的举措。江森这次高调宣布介入能源管理领域,很多企业都拭目以待,期望它能为中国的节能事业开辟一条康庄大道。它能否如愿以偿,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一切都要时间来检验。
整体节能解决方案谱写节能新篇章
企业将目光纷纷投向节能领域,相继推出各种节能产品,有不少厂商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肆意夸大产品的节能效果,这种做法让业主进入了一个节能误区。很多业主认为只要对空调、照明系统进行单纯的改造就能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有些业主投入大量的资金,安装上这些智能化产品后,并没有达到“节能又节资”的效果,“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北京泰豪智能工程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胡雯在分析这种现象时认为,一座大楼内的电气系统相当复杂,涉及到智能化系统多个子系统及其运行情况,很多时候都跟建筑材料、温度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试想一下,室外的天气状况骤然发生变化,室内的照明系统启动,室内温度发生变化,空调也需要马上启动,这些系统看起来独立,实际上环环相扣。因此,在没有弄清能源消耗的主要矛盾时,盲目进行智能化改造,未必能收到预期效果,将各种系统串联起来,发挥整体作用才是节能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