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八十高龄的纽约地标性建筑帝国大厦即将换上新装,不是为了赶时髦刻意打扮,而是为了做节能先锋。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和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博格月初在帝国大厦80层宣布了一项耗资2000万美元的翻新计划:帝国大厦全部6500处玻璃窗将更换为一种隔热玻璃,夏季可减弱阳光照射,冬季可减少室内热量流失。同时大厦通风系统、照明系统等也将进行节能改造。
按照克林顿的说法,帝国大厦"率先垂范"节能降耗,有利于劝说世界各地的建筑所有人采取类似措施。预计翻新后,帝国大厦每年将减少440万美元的能源开支。
事实上,全球需要改造的建筑不仅仅是帝国大厦。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灾难性的气候愈演愈烈,根据数据统计,2008年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超过400ppm,这个水平接近联合国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界定的危险气候变化底线445ppm-535ppm的临界点,这意味着全球平均温度的升幅将接近3摄氏度。因此,节能减排刻不容缓。而在这挑战的背后充满了机遇。
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金融危机的阴影仍然笼罩着世界的各个角落,各国忙于发布各自的经济复苏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白宫发布了《经济振兴计划进度报告》,强调内要对200万所美国住宅和75%的联邦建筑物进行翻新,提高其节能水平。面临万绪千头,奥巴马新政却将绿色建筑产业变革择选为美国经济复兴的重心之一,明确希望这个产业焕发历史的爆发力量。可见,绿色建筑革命背后的巨大潜能。
中国也已经意识到了同样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中国建筑消耗占全国约30%的能源。供暖、照明和空调是建筑能源消耗的前三项,并且由这些消耗而释放出18%的二氧化碳。估计到2020年,中国将要完成300亿平方米的建筑。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节能的导向,那么能源需求将达到11亿吨煤,等于4.5个三峡发电站的发电量。面对巨大的能源缺口,无疑,绿色建筑将是未来的主体。
事实上,中国政府已经在为绿色建筑的推广铺路设桥,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政策,2006年6月1日起中国正式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此外,据报道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09年将积极研究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经济激励政策;建筑节能与科技司09年将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指导地方对高能耗建筑实施节能运行与改造。此外,按照国务院建筑节能改造安排,2008-2010年三年期间要完成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1.5亿平方米。
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逐渐在认识到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并且开始逐步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激励和监督政策。据新华网报道,河南省各市、县新建的民用建筑从今年开始要全面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共完成1600万平方米的新建节能建筑。而在去年开始动工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则有意建成一个同时符合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美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LEED-CS认证要求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人口密集超大城市建设超高层绿色建筑的典范。
绿色的阻力
虽然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绿色建筑的意识和概念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但毕竟绿色建筑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关于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也是在近期才逐步制定,因此这方面的推广和有效执行还有待时日。"绿色建筑的发展,壁垒的打破,各项政策标准的贯彻执行,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特别是各领域决策与领导者的带头作用。"飞利浦照明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林良琦先生说。
眼下,绿色建筑在国内主要面临两大问题。首先是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程度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局限。
绿色建筑,最早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比较明确地提出来的。当时全球的科学家和社会各界认识到,日益快速发展的经济给人们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取得更大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必须关心的问题。对建筑来讲,就是希望居住得更加健康,更加舒适,更加安全,同时能够高效节约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如果一个建筑能够做到这一点,通常称为绿色建筑。对于这一概念本身,开发商们并不陌生,但是却对相关的详细内容,例如绿色建筑的重要性,相关的标准,最新的技术或者解决方案等等,真正了解的人却是凤毛麒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