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在宏观上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但是目前还缺少执行层面的配套政策。”罗振涛说,“比如,开发商在建房过程中增加的那部分成本,以及已建成的建筑物进行改造所产生的费用,政府要通过哪些手段来进行补贴?这些问题不解决,开发商和物管部门怎么会有积极性?”
对此,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应该采取强制安装的政策。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磊介绍,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实行了强制安装的政策,要求开发商必须在规定的建筑中安装太阳能利用系统,但北京地区仍还没有出台类似政策。
“除非有强制性政策出台,否则太阳能热利用在北京高层建筑中很难推广开。”北京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会张主任说。他透露,北京正在酝酿推出相关的强制性政策。
但罗振涛对强制安装并不完全认同,他认为没有完整、成熟的产业链作为支撑,强制安装可能会适得其反。他以西班牙为例,西班牙是世界太阳能利用大国,是第一个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强制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欧洲国家,而且还对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有关机构进行高比例的补贴。目前,西班牙千人太阳能光板占有面积达到650多平方米。但是这一政策施行以后,出现了产品质量不合格、运行结果不明确、售后服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还实现不了像西班牙那么大的补贴力度。”罗振涛说,“所以,强制安装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甚至使地方保护主义和一些歪风邪气抬头。”
借市场之力
制定政策只有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按市场规律办事,才能解决太阳能在城市普及中所遇到的问题。
虽然面对众多不确定因素,北京一所名为华源新第的小区,仍主动投资20多万元、耗时两个多月,在现有高层建筑楼顶上安装了600平方米的太阳能热水器。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动物业部门克服上述多重困难,积极利用太阳热能呢?
这种推动力既不是来自于政府部门的强制性政策,也不是来自于企业的环保意识,而是市场规律。在采访中,有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华源新第是太阳能热利用与市场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该小区售楼时,开发商曾承诺向业主提供24小时的低价热水。但当业主陆续入住后,小区物业部门却为高昂的供热水成本所困扰。当初承诺热水的价格为13元/吨,但实际电供热水的成本却在50元/吨之上,甚至一度接近70元/吨。物业部门一年要为此承担20多万元的亏损。为了既兑现当初对业主的承诺,又做到减少亏损,物业部门经多方比较,最终选择了太阳能热水器。华源新第物业部主任任学梦向《中国能源报》介绍,通过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目前公司供热水的成本降到了10元/吨以下,其中也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后期的维护成本。了解到,北京多数小区热水价格在12—18元之间,低于10元的较少。华源新第13元的定价虽然偏低,却仍然可以实现盈利,这对其他物业公司很具吸引力。
“对太阳能利用系统的投资有一个回收期,”张磊说,“但必须要做到能够收回投资。”罗振涛也认为强制安装要有个度,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创造条件发挥出市场规律的作用。首先,应做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用户更多的自主决定权,开发商和物业公司不能设障阻止业主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另外,应设立具体规定,要求建筑设计部门加入可供安装太阳能利用系统的结构要素,免除先建后改的麻烦。“制定政策只有从用户角度出发,才能解决太阳能在城市普及中所遇到的问题。”罗振涛说。
相关链接
以色列推广太阳能利用系统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借鉴。1980年,以色列颁布了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法令,要求高度低于27米的新建房屋必须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为了充分利用楼顶空间利用太阳能,以色列法律允许物业管理部门将建筑楼顶出租给太阳能利用企业,并收取租金。太阳能利用企业则可以在楼顶规模化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做到统一设计、安装、运行、维护。太阳能利用企业再向住户出售热水,实现盈利。通过发挥市场规律的作用,无论物业公司,还是太阳能利用企业都有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而且,统一安装和使用也降低了成本,便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