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保证冬季太阳光可以照射进来,夏季可以遮阳,那么在绿色建筑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建筑所在的光环境,怎样在太阳高度角高的时候实现遮阳,高度角低的时候充分透光,以及使用什么样的遮阳材料及构造。
再以墙体保温为例:保温的密闭性问题如何解决,在热传导的薄弱环节上,怎样把保温做满?保温层和窗户之间的连接十分关键。但在很多案例中,窗户和保温层是断开的,冷桥会导致严重的热量损失。同时,保温材料保证冬天室内热量不散发是好事,但如果夏季室内多余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房间内就只能开空调,因此增加一层隔热层才能促进空气的自动热循环,使保温材料在不损失其冬季优势的情况下避免其在夏季的劣势。若上述细节没有关注到,节能效果会打折扣。此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被动设计,也能够减少因为采用新技术、增加设备而带来的增量成本。
技术适宜吗?
以绿色建筑为目标,项目是否采用了适宜技术?这一问题恐怕很多开发企业都未曾扪心自问。
不少企业试图依赖应用先进的技术来披上“绿衣”,“CIHAF中国之家”项目总监康进指出,很多开发商在咨询时均类似地提出:应用哪些技术才能达到绿色建筑的目标?
“绿色建筑绝非靠技术堆砌来实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技术研究所所长宋晔皓教授表示,完全从技术设备层面求解,从绿色建筑设计师的角度看,应该是绿色建筑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一步”,而不是优先的选择:建筑师应该首先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利用建筑师的语言,优化提出符合各种绿色设计原则要求的设计策略。
栗德祥强调,绿色建筑讲究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建筑设计外部条件差异性极大,因此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根据各地的不同条件采用不同的设计策略,在传统技术策略、中低技术策略、高技术策略中采用适宜技术策略组合。
他指出,即便是遇到一个环保主义者的甲方,关于什么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应该有什么样的外观等问题的认识上仍然存在分歧。绿色建筑的设计也要求建筑师了解更多的技术途径、产品性能、工程造价等内容。但从设计方法上,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是通过气候分析得到某个地区气候的主要矛盾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设计;此外要在设计的各个层面上全面地进行绿色设计的考虑,而非局限在某个局部上;同时需要逐步认识到各种评估模拟软件的运用对于绿色建筑设计修正指导并兼顾建筑美学。
“5月初,在‘绿色建筑创作’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的李萍秘书长就着重指出推进中国绿色建筑发展需要重视“因地制宜”和“绿色建筑增量”等问题。专业组织,已经敏锐地认识到只借用一套通用的标准界定中国绿色建筑的思路,有可以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的地方。因为中国不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除了具有地大物博,气候区划多样的特点外,经济发展水准是相对参差不齐的,例如东北和华南地区面临的问题肯定有所差异,相对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在建筑造价方面的承受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呼吁更多因地制宜的指导标准的出台与严格执行,为绿色建筑提供符合当时当地的解决方案的有效参考。”宋晔皓说。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曾捷对前述两种设问亦有心得,她指出绿色建筑首先应该负担得起、维持得起,而并不一定是高科技和高成本的,绿色建筑的理念正越来越向“采用被动技术和适宜技术”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