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绿色高档住区,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空调采暖技术,全年大部分时间里设备不间断运行,能耗水平是普通住宅的数倍,舒适度向美国等发达国家看齐……这样的建筑是绿色、节能的建筑吗?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绿色和生态建筑研究中心常务主任孙大明称这种高喊“绿色”口号,但实质为高能耗的建筑为“西瓜型”建筑。
当人们惊喜于绿色建筑的理念深入人心,却也不得不为“西瓜型”建筑屡现而倍感忧虑。走出绿色建筑的误区,如何实现并做好绿色建筑依然是学界与房地产界共同探讨的命题。
留给设计多少时间?
“房地产企业往往认为施工周期是硬指标而不能压缩,设计的时间却可以十分灵活”,吴博认为,这种观念已经成为设计领域不得已接受的一项“潜规则”。这位北京清华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一所副所长尖锐地指出,长期形成的陋习已成为绿色建筑实现乃至行业整体进步的主要矛盾之一。
现实足以说明问题。位于天津的某重点工程,基于走向市场的动因,从各项招标开始到项目落成,仅历时6个月。留给设计多少时间?显然不言而喻。
吴博指出了开发企业的一种普遍心态:方案设计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留给初步设计解决,初步设计实现不了就留到施工图设计,仍然解决不了就留给施工现场,直到留给使用过程,而在此阶段,开发商便容易轻松逃避责任:房子售卖活动结束,使用于己无关。
如果在设计阶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投入的成本是1,那么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需要投入的成本是10,而如果在流向市场阶段才发现问题,为此需要投入的成本则是1000。1:10:1000的理论启示在于:越在前期重视,后期为此付出的代价越小,这恰是建筑业界向开发商、业主所呼吁的。
德国著名的建筑师托马斯·赫尔佐格(Thomas Herzog)曾指出:建筑建造的三个要素中,其一是建造质量,其二是建造成本,其三是设计时间,三者不可孤立,也就意味着,既期望提高质量,又希望节省成本和时间是个伪命题。
诸多建筑不能很好实现其绿色目标亦与三要素无法协调有关。尤其是不重视设计环节,就无法得出绿色设计的具体指标,无法对建筑达到节能效果进行精确分析和计算。而事实上,设计时间越充分,建造成本越有可能得到优化。
而谈及设计方法,被动优先是绿色建筑实现的重要途径。在我国,一直强调天人合一、适宜朴素的绿色建筑理念。业内人士以传统徽派建筑为例,其中各种被动式的遮阳、通风、隔热措施得到了充分体现,包括顶层储物阁楼兼做隔热缓冲层;天井设计朝内的屋檐和储水沟收集雨水,兼做节水、降温,同时可以防火等等,成为依照气候适应原则设计绿色建筑的典范。
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工程设计所所长栗德祥看来,被动式设计的目的是以地区的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在设计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环境的潜能。吴博表示,被动设计一言以蔽之,就是高效地利用有利的自然资源;并有效地回避不利的自然因素。
以阳光为例,在冬季是“好的”,在夏季就变成“糟糕的”,能源也会在积极和消极之间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