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占到公司总人数的63%。考虑到技术开发中的难点,我们还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2009年12月,中交宇科与中国科学院遥感所成立了交通遥感联合实验室;并成为长沙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在公路工程与遥感空间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实习及研发基地,承担成果转化与人才联合培养的任务。此外,还与国内3S及公路行业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
有了这些技术条件做支撑,中交宇科的创新研发进行起来也如鱼得水。“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数据获取手段上的创新。用新型的机载LiDAR技术代替传统的摄影测量技术,不仅提高了数据精度,增强了自动化程度,而且受天气影响小,数据生产周期也大为缩短,这是目前最先进的能实时获取地形表面三维空间信息和影像的航空遥感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一位参与研发的技术人员介绍说。
“其次是技术集成上的创新,通过三维技术来实现公路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数据都是由不同部门分别掌管,致使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高效协作以及多种数据的有效衔接。这样,决策者就很难通过统一的信息窗口,及时全面地掌握整条公路不同路段在不同时期的基本情况。此外,由于传统地图上只能显示方位信息,却不能显示详细的公路沿线环境信息与公路本身的信息。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就很难满足决策指挥的需求。”
鉴于此,中交宇科的研究人员设想:如果能够开发出一套软件,将工可、设计、建设、运营、养护等阶段有机地连贯在一起,使公路建设与信息管理相融合,以三维可视化形式把公路建设从工可开始的全过程一一演示出来,这样不就能大大方便公路建设过程中各阶段的监控与管理了吗?
为了将这一想法变为现实,中交宇科两年内投入了近200万元人民币进行技术研发。终于在2010年6月底,主打品牌ChinaTrans可视化系列产品诞生了。据研发人员介绍,“这个产品是行业内第一个公路建设全过程真实信息共享的管理信息系统,它的功能很强大,能够更好地辅助决策,使用起来也更加直观、方便。”
“真三维呈现每个环节”
“入了门以后,发现其实挺有意思的。”聊起交通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郭力兴致大增,“我们的ChinaTrans可视化系列产品能够为交通行业提供勘测、设计、管理、维护、决策分析的全流程一体化解决方案。”
交通建设一般分为工程可行性研究(简称工可阶段)、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简称设计阶段)、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和养护管理等五个阶段。在传统技术中,这五个阶段只能体现在纸质数据上,很难进行准确、直观、立体的测量与监控。
而中交宇科将空间信息技术贯穿于交通建设的整个过程,所研发的工可和设计阶段的三维公路设计辅助系统,以及可视化公路工程建设管理与道路养护管理、路政管理、运输管理等应用系统,能够将每个阶段的每个环节呈现出可视的、真实的、三维的效果。
例如,在工可阶段使用可视化公路工可辅助分析系统,通过分析设计公路线路的人文与地理环境(沿工可设计线路周边的居民点、工业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等)、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水文等)、工程经济(道路路线长度、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情况等)、道路设计规范、道路辅助设施布设合理性、发展预留预测等影响因素,利用系统中的道路选线评价模型对线路方案的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估,给予公路选线最优线路推荐方案,为工程立项进行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