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通以及通信技术的进步,依靠“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简称ITS)”的手段,借助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使车辆和道路智能化,以实现安全快速的道路交通,希望达到缓解道路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改善道路交通环境,节约交通能源的功效。
在城市交通建设这个方面,很多城市的“先天不足”及实施上的乏力问题日益暴露。拥有更加智能化的城市神经网络,统筹城市内道路、规划、人、交通工具之间的协调和谐,形成解决城市交通中综合矛盾的解决方案,这已成为每一个城市居民的出行梦想。
低效率交通运输
作为城市运行和交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公共交通的顺畅与通达离不开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扶持”。但在这个方面,很多城市的“先天不足”及实施上的乏力问题日益暴露。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CPN首届中国城市交通国际年会”上公开表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包括公交优先主题,统筹城市道路布局,城市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统筹城市与周边卫星城、邻近城市郊区村镇,以及附近区域中心城市的交通。统筹城市内部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与公交车、轨道交通、出租车等运输工具之间的协调和谐。
城市交通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为车服务的。但我国公交总体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目前我国公交出行的分担率不足10%。特大城市也仅有20%左右,而欧洲、日本、南美等大城市为40%~60%。2006年,我国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仅为8.71辆。这个数字足以让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上班族眉头紧锁,像王晶这样的居民还有很多,每天都在忍受着对公共交通服务的不满,而又无可奈何。
一方面,大运量公交系统建设缓慢,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推进速度不快。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计只有440公里,仅相当于英国伦敦一个城市的规模。
另一方面,公交线网覆盖不均衡问题日益暴露。根据有关调查,国内许多城市普遍存在线路重复设置,有的道路重复线路多达20多条,而城市边缘的居民小区、街道却没有一条公交线路,直接导致居民出行难。有些线路运行时间过长,则大大降低了公交对长距离出行乘客的吸引力。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目前的交通管理更多地采取了“堵”的办法,而不是“疏”的办法。比如,越来越密集的电子监控,越来越多限制车速的路段,越来越宽的道路配备越来越少的出口,等等,交通管理备受诟病。
“堵”的办法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交通拥堵。以公交车造成拥堵为例,公交车进出站是造成道路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公交港湾、站台资源不足则是造成公交车进出站混乱的根源。在这种资源缺失的情况下,乘客得不到及时的信息,似乎就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
智能交通:矛盾的综合体
出行难,确实难,这点,全中国人民都深有体会。无论是上下班的两点一线,还是春节回家探亲,无不反映着出行难这一无奈结论。甚至,出行易都已经成为很多人心中对生活的一份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