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统计,截至到2012年上半年,全国启动数字城市建设的城市已达到267个,占比80%,增幅为20%,其中,东北、华东等地区的发展力度最大。如今,智能城市、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然兴起,数字城市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随着人们对数字城市认识的不断加深,全国数字城市建设比例还将不断上升,增长幅度仍将不断加快。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思想在城市范围的延伸和具体实现。数字城市的核心理念是信息共享,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将物质城市数字化重建,并且据此整体研究解决城市问题的综合系统。概念说起来可能有点宏观,但数字城市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
核心内容: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首先是要建好地基,也就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高速的宽带网络、计算机系统、以及网络交换系统。数字城市的第一项任务是解决“地基”的问题。当然光有地基不行,还需要有“大楼的框架”,也就是数字城市建设的第二项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National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这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
根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定义,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是指对地理空间数据有效地采集、管理、访问、维护、分发利用所必需的政策、技术、标准、基础数据集和人力资源的总称。
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信息技术标准,生产和整合多种空间分辨率的地理空间数据,将纵横分布的众多空间数据库连接起来,形成一种类似于公路和铁路那样的基础设施,使全社会能充分地利用和共享地理空间数据,从而实现国家层面上统筹规划和协调各项工作。我国在数字城市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目前存在两个无法回避的不足,一是没有建立基础地理数据和GIS系统的长效更新机制;二是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软件平台不统一,形成不能交流共享的“信息孤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带领业内的院士、专家等,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统一建设“数字城市(省区)地理空间框架”的解决办法,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就是建设我国的NSDI。
NSDI主要包括数字地理空间数据框架、地理空间数据交互网络体系、数据标准和空间数据协调管理机构四大组成部分。
2006年,我国启动了第一个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字潜江建设,自此拉开了中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序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因此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通过建立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可以满足政府的各个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等不同用户群体的地理信息需求,而基于这个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可以消除或者减少重复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及互联互通。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简单来说就是涉及地理空间数据的一切,这一环节最核心的两部分内容,一是多尺度、多形式的空间数据;二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