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重庆主城面积30多平方公里,城市计划范围还仅限于“以半岛为中心,沿江两岸六十平方公里为本体”的狭小空间范围。在规划的引领下,近三十年来,我市主城区不仅迅速由渝中半岛向北、向南延伸,而且越过中梁山、铜锣山不断向西、向东扩展,基本形成了中部、北部、南部、西部和东部五大片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到2008年,主城建成区面积已达443.6平方公里。
城市形态:
“多中心组团式”结构
在1983年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初步确立了我市“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由江北城、解放碑和弹子石构成的中央商务区地位进一步牢固,沙坪坝、杨家坪、南坪、观音桥四个副中心已经形成规模,新规划的西永、茶园副中心正在积极培育建设中。渝中组团、大杨石组团等十六个规划组团发展也总体良好。近三十年,我市特有的“多中心、组团式”空间城市形态,既体现了特大城市的规模优势,又避免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
交通网络:
规划保障立体交通用地
在城乡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主城区长江、嘉陵江上新建特大型桥梁21座,新建穿越中梁山、铜锣山的隧道9座,轨道交通二号线已建成通车,一号线、三号线正在加速建设,主城区综合交通系统逐步得到完善。江北国际机场规划用地,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控制,确保了重庆国际空港的顺利实施,现在机场规划控制用地超过三十平方公里,为重庆空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规划保障。
人居环境:
建公园绿地搬污染企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规划一直重视我市生态环境的规划与建设,重庆动物园、鹅岭公园、枇杷山公园、南山植物园、重庆花卉园、鸿恩寺公园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公园建成并对市民开放。重庆水泥厂、天源化工厂等一大批污染企业相继搬出,主城区空气质量显著改善。江北盘溪河、九龙坡桃花溪、沙坪坝清水溪等河流环境综合治理,使朝天门地区、解放碑地区、沙坪坝中心地带、杨家坪转盘周边面貌焕然一新。去年启动的主城区危旧房改造正全面实施,部分已拆地块已“还绿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