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作为汽车时代人车分离的产物,越来越成为城市重要的“经脉”。如何让人行道真正属于行人,畅通、美观、整洁?一些海外人士与专家介绍了国外一些城市的有效做法。
巴黎:时尚带来享受
“住在巴黎时,只要一有空我就会去香榭丽舍大道走走。”曾在法国生活的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教授卢永毅告诉记者,香榭丽舍大道可算是世界人行道的典范,双向宽窄不一的独特设计,在物尽其用的同时,给人带来更多生活享受。卢永毅认为,限于空间问题,上海中心城区的人行道设计存在先天不足,在规划郊区或新城镇建设时,可适当考虑引入更好的设计。
曾游历法国的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师脱宁表示,法国的公共服务设施比较人性化,人行道上随处可见为残疾人准备的盲道、缓坡。他认为,相比之下,有“小香榭丽舍大道”之称的上海衡山路,虽然人行道换上了新装,美观亮丽,但盲道等无障碍设施配套不够理想,有的路段盲道会突然中断,有些缓坡与过街横道线错开近半米。这些细节都要好好打磨,人行道才能既美观又实用。
东京:人行道地下发展
在解决人行道被挤占的问题上,日本开拓了新方向:将人行道延伸到地下。依托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地下步行系统逐渐完善,行人不出地面就可到达想要去的商厦、办公大楼等,还可在地下商场逛街购物。在地下街,时有点缀的小景观、小雕塑,有些还与标识导向牌融为一体。盲道则用亮黄色标出,提醒健全人注意避让,设计精致、人性化。
上海城市地下空间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教授束昱介绍,日本地方政府为在城市再发展再改造过程中解决交通组织、商店业态、居民需求等一揽子问题,会请企业、民间组织参与建设和管理,由政府提供土地、投入公共设施的资金,企业投入建设商铺的资金,共同成立一家地下街株式会社,由该第三方机构建设地下街项目。束昱认为,这种共同开发不仅解决了行人和行车的矛盾,也消解了商业和公共设施争地的矛盾。
“日本经历了先建地铁再逐步配套步行系统的探索阶段,但最理想的模式是统一规划同时建设。”束昱认为,上海与东京等城市同样人多、车多、道路拥挤,人行道往地下空间发展,应该能解决不少问题。
华盛顿:市民参与管理
在华盛顿,人行道同样存在各类令人头痛的问题。“沿街商家违法占用、脏乱差、年久失修、自行车或汽车乱停放等问题,在个别区域也属常见。”曾在华盛顿特区交通局法务办公室任职的塞西告诉记者,当地政府部门通过明确权责,引入市民和社会组织共同维护,使人行道的总体状况保持良好。
塞西表示,华盛顿所有的道路与人行道,除去联邦政府的财产,都是特区政府的财产。市民和一些非营利组织对人行道这类公共权益非常“较真”。如果道路设施有问题,居民会找当地议员反映情况,议员会直接联系交通局。特区还有一些非营利组织专注于道路维护。譬如某处盲道存在问题,残疾人组织会不断向当局反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走司法途径的也不在少数。
此外,华盛顿的人行道多数是混凝土铺设,施工简单、成本较低。塞西表示,市政建设如果采购昂贵的新产品,官员可能要遭遇媒体与市民问责。曾在上海居住的塞西认为,上海的人行道在硬件上已走在世界前列,出现被占用的情况,主要还是管理没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