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专题议政会上,深圳交通运输委员会副主任黄敏提交了关于《深圳市交通承载力研究》的成果汇报。目前,交通部门建立了红、黄、蓝、绿四个预警等级,分别代表严重超载、高度超载、适度超载和承载良好。目前深圳市交通已处于红色预警状态,属严重超载。
据了解,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的人口密度、车辆密度均大于深圳,但城市交通承载状态良好,道路畅通程度以及公交服务水平等高于深圳。制约深圳交通承载力的因素何在?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深圳的交通基础设施供给相对偏低、且公共交通相对滞后,城市交通结构不够合理。据了解,至2008年底,深圳的道路总里程分别是香港的2.76倍、新加坡的1.67倍。但路网密度低,仅为新加坡的60%,轨道交通密度也远低于香港和新加坡,现状为0.01公里/平方公里,仅为香港的1/30。在公共交通方面,至2008年底,深圳市公交车万人拥有率为13辆,仅为香港的46%(28辆)和新加坡的40%(32辆)。与公交的滞后相比,我市机动车却增长迅速。从机动车总量看,至2008年底,深圳市为128.9万辆,分别是香港的2.02倍和新加坡的1.44倍。我市机动车千人拥有率为109辆,高于香港的61辆和新加坡的99辆。
“私人交通占比过高,公共交通供给水平偏低,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承载容量。”黄敏说,我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滞后,交通管理缺乏先进技术手段,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难以提升。
“在现状路网条件下,假定机动车均增长10%计算,3年后路网承载水平处于红色预警状态,城市交通将由局部拥堵变为全面拥堵。”调查报告指出,我市将研究推进车辆注册附加费、牌照费、拥车自备车位制度等措施,提高小汽车的拥车成本,减缓小汽车的过快增长。至2015年机动车年均增长率不宜超过7%;2015~2020年均增长率不宜超过3%。
此外,还将研究中心城区拥挤收费、小汽车单双号限行政策等措施,提高车辆使用成本,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并合理调控拥堵区域的停车设施供给及停车费用,通过“以静制动”的措施缓解小汽车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