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的珠海去年GDP首破千亿大关,在珠三角九兄弟中排行第八。而在新一轮的竞逐赛中,珠海剑指“总量居中、人均首位”,并试图以打通交通瓶颈为突破口,掀起新一轮大发展潮。
交通瓶颈不突破,重大项目难落户
珠海曾是交通建设的“明星”。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是当地交通建设史上的大发展时期。不料曾是珠海之傲的双港———空港三灶机场和海港高栏港———却给当地带来切肤之痛,被称为全国少有的不通铁路的深水良港,少有的不通高速公路的大中型机场。
15年前在期盼中通航的珠海机场,有机场却缺航班,前往机场交通不畅,连当地市民都很少选择珠海机场;设计年旅客吞吐能力1200万人次,实际不足百万人次,利用率尚不足十分之一。
早在2000年就被确立为“全国20个沿海主枢纽港之一”的高栏港,缺乏陆地接驳大动脉,且唯一的输港通道珠港大道,部分路段已经破损,运力不足。
此外,1997年立项的伶仃洋大桥“牺牲”了;同年开工的广珠铁路在建设不到2年后被迫停止;1988年珠海提出的经济重心向西部转移,欲以大港口带来大工业,也未能修成正果。华南经济研究中心(珠海)执行主任杨正浒称,珠海乃至珠三角西部的路网不畅,是珠三角经济“东强西弱”主要原因之一。
“交通瓶颈不突破,珠海的港口、机场等优势难以发挥,重大产业项目也难以落户,”2008年3月,珠海市委书记甘霖就任后第一项重大调研就是进行交通调研,并提出:珠海必须充分认识突破交通瓶颈实现内外贯通是珠海新一轮大发展的关键之举、首要条件和战略任务。
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珠海列入珠西的核心城市。珠海市委、市政府针对当地长期以来处于珠三角交通末梢不利位置的实际提出,“两年突破交通瓶颈、五年初步建成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
珠海敲定1200亿元巨额投资,一连串超级项目相继敲定开建,五年后,一个交通枢纽城市呼之欲出。
珠西交通枢纽城市雏形初现
在珠海新的交通蓝图上,新一轮交通大格局令人瞩目。
历经20余年起伏的港珠澳大桥终在去年底动工,这一连接粤港澳的枢纽建成后,将使珠海一举从内地末梢,转换为港珠澳三地的核心区之一。
曾经制约高栏港的路上交通“瓶颈”正在打通。停工10年之久的广珠铁路2008年全面复工,明年开通后将结束珠江西岸无铁路的历史。高栏港高速公路也被列入2009年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并在同年动工,预计2年建成。珠海筹划的西江沿线战略联盟,将使西江黄金航道与高栏港实现江海联运。高栏港经济区管委会主任芦晓凤表示,经过3—5年的努力,可使珠海港进入亿吨大港的行列,并在8—10年内将其建成全国沿海的主枢纽港。
为了打通珠海三灶机场陆地运输大动脉,珠海机场高速公路也已在去年底动工建设,珠海又在江门、中山建设珠海机场的异地候机楼,辐射珠西地区。
此外,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已经完成总工程的近八成,将在今年亚运会前通车,这将成为珠海内联珠三角腹地的客运大动脉。除了与珠三角东岸的深莞的轨道交通直接相连外,还将与西南部的珠海机场和西部的江门斗山相通,珠海将逐步摆脱目前的“缺铁症”。
而为了确保道路通畅,高栏港高速公路和珠海机场高速公路建成后考虑让车辆免费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