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琼A牌允许进入海口市区的最后一批摩托车将到报废期限,也就是说,海口市区将全面“禁摩”。随着这一交通方式的退出,海口交通拥堵依然难解,高峰期出行难仍然是困扰海口交通的难题,不少期盼禁摩之后交通拥堵能得到缓解的市民感叹:禁摩之后海口交通为啥还这么堵?
6月15日,我省道路交通规划专家栗生接受南国都市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造成海口交通拥堵的6大原因,并开出良方,将来,“海口需要建立多中心的城市用地格局”,才能将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分解“转移”。
拥堵原因 6大因素让海口交通拥堵
我省道路交通规划专家栗生赞成“禁摩”,经过近几年整治,进入海口中心城区摩托车的数量已经非常少了,但禁摩对改善交通拥堵却影响不大。拥堵不是由摩托车引起的,但禁摩对降低恶性事故和控制尾气排放作用明显,栗生说道。
在他看来,道路交通是个大的系统工程,受到多方面制约。近年来随着海口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提高,海口中心城区一些路段和交叉口在高峰时段出现了交通拥堵现象,主要表现为这些路口的路段饱和度较高,有效通行能力较小,延误增加。通过对海口机动车的保有量、路网结构、道路设施、道路几何条件,交通组织管理和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意识等方面综合分析,他总结了引起局部交通矛盾的6大因素。
机动车增长快于道路建设
从2002年开始,海口的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度增加,年增长率保持在13%以上。目前百人机动车拥有量为10多辆,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另一方面,海口的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大量车辆在中心城区的路网上运行,由于种种原因,中心城区的道路改造和路网结构的完善相对滞后,一增一滞效应使交通需求和供给的矛盾突出。
路网不合理致车流不畅
海口市呈带状分布,城市布局混乱,不紧凑,导致城市道路分布不均衡,道路网系统不够合理,路网沿海岸呈混合式方格网,东部旧城区路网较密,西部呈疏带状。南北向连通道路多断头,东西向交通不畅。城市现状道路交通特点表现为:东西向干道少,运量大;而南北向主干道路短而不畅,干道网密度偏小。道路系统结构不完善,缺乏快速路层次和环路布局,道路功能层次混乱,比例失调,道路级别的衔接不当,导致缺陷。
海口城区缺乏贯穿东西的交通干道,大量车流压在海秀路、海府路、龙昆南路和滨海大道上,在高峰时经常造成交通阻塞,交通事故也频发,东西向的主干路有滨海大道和南海大道,经过改造的滨海大道和南海大道,路状条件较好,现状南北向道路线型弯曲不畅,道路支线斜交过多,路口过密,最重要的东西三条干道(滨海大道、南海大道、海秀路)间距过大,例如滨海大道距海秀路达1645米,海秀大道距南海大道达2700米,远超出国家规范所规定的800——1200米,加上与之平行的次干道或未贯通,没有南北支路有效的连接起来,不能形成完整通畅的道路交通网状系统,致使高峰时段主要车流过分集中在主干道上,一部分干道交叉口出现车流阻塞或接近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