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个月内,沪宁沿线共完成绿化6万多亩,拆违拆旧95万多平方米,改造出新1427万平方米,路内栽植苗木219万株,建筑出新45万平方米。沿线绿色生态廊道已经形成。
环境为之一新,色彩为之一新。郑阿宝介绍,沿线每个层次上的林带,80%以上选用根深、长寿的常绿树种,乔木、灌木高低错落,在重要节点处做到三季彩色,四季常绿。
以低桥梁处的林带为例,从轨道两侧50米向外延伸,两侧景观植物依次为鸡爪槭、樱花、枫香,最外围是高大的香樟。在水体段,修复湿地,遍植睡莲、菖蒲,另种上醉鱼草、木芙蓉、广玉兰、青桐树等,总体景观张弛有致,颜色分层错落,令人赏心悦目。
绿色出行释放持久效应
在沪宁城际高铁正式开通之前,就有海南、深圳等省市的专业人士和媒体,专门前来考察沿线绿化和环境整治的做法与成效。
而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在阐述沪宁城际高铁建成通车的意义时,也特别提到了“世界日益关注低碳经济和绿色交通工具”;“在寸土寸金、经济总量最大、人口最为稠密的长三角地区建成沪宁城际高铁,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等诸多要点。
“高铁本身作为一种高效低排放的现代交通工具,加上沿线一流的生态建设成果,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出行,将释放出持久的生态效应。时间越久,越能显现。”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孙章教授分析说。
有关研究结果显示:高铁,是当之无愧的低碳经济“宠儿”,其能耗是汽车的六分之一,直接的碳排放量几乎为零。节约资源、节约能源、低排放等优点,已经成为世界共识。
二十世纪下半叶,世界发达国家在加快发展高速铁路的同时,无一例外地更加重视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建设,把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展示国家形象、推动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如日本新干线、法国巴黎至马赛高速铁路、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等,均已先行先试。
“发达国家铁路发展已有100多年历史,而100多年前,人们的认识远比不上现在,那时还没有提升到生态文明的认知。作为铁路后发展国家,我们可以后来居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沪宁高铁就做到了这一点。”孙章自豪地说。
比起已经通车的京津城际、武广高铁,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乘客,都鲜明地感受到沪宁城际高铁沿线生态绿化标准高出一筹。在江南城市群中,在风驰电掣的高速列车上,窗外色彩宜人的植物群落,被风涂抹成了长长的画卷,远处的田野和村庄祥和优美,呈现出一派典型江南田园风光……
“沪宁城际高铁的生态建设让人们在新的出行方式中,增添旅游式的体验。把生态建设、环境整治与整个工程建设同步推进,这是一个创举,对世界铁路建设而言,可以说将起到一种示范引领作用。”孙章如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