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主办的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低碳交通的未来(北京)”在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召开,如何实现低碳交通、改变能源利用方式成为论坛讨论的重点。而乘公交、骑自行车乃至步行等出行方式的改变,自然成为个人支持低碳交通最简单、最直接的途径。
发展低碳交通大势所趋
当我们在高温炙烤下挥汗如雨、抱怨着毒辣的太阳时,有没有想过这其实是人类追求爆炸式生产、开发与使用资源的后果呢?通过IPCC公布的数据得知:在过去一百年里(1906~2005),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摄氏度,未来20年,每十年全球温度将会升高0.2摄氏度。气候变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直接影响全球生产和生活系统的气候问题。 专家分析称,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增加引起的。人类活动会产生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在使得全球变暖的“贡献”中占了2/3,因此减低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变暖趋势下各国、各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但是,我们的衣食住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碳排放,除了直接用的电、煤气、天然气以及使用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外,我们的衣服、清洁用品、酒类、香烟、肉类,以及装修房间所使用的木材、钢材、铝制材料等都会形成碳排放,“碳排放”几乎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石京教授表示,以他自己为例的账目计算中,用于出行的各种交通方式的碳排放量在总耗能中占有绝大比例,而经过调查也得知:交通运输部门能耗占据了总能耗的大头。来自埃塞克斯大学的经济学教授SheriMarkose说,根据美国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2010年的研究结果可知,道路交通是造成二氧化碳和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在美国和英国都达到了30%的比重,而随着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中国的道路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 低碳经济在各国的发展状况是不同的,而在以煤为主要能源结构的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其挑战可想而知。石京教授表示:“我们的低碳交通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交通运输部门也正在进行低碳交通体系的研究工作。”故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都有待实践的检验。
“北京大量的立交桥、宽阔的马路限制了自行车的使用,此外其它一些配套设施的缺乏也导致了供需关系的矛盾,因此出现资源闲置的现象。”石教授表示,在所有交通运输方式中,水运是最低碳的一种,但速度太慢;人们最理想的出行方式是步行或骑自行车,但大城市的紧张生活也让这变得不现实。 发展低碳交通是低碳经济的需求,更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的选择,那么也就不应为了刻意追求交通的低碳而影响了生活质量的提高,石教授同时也称:“低碳交通是达到交通领域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在中国,它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前提是改变传统发电模式
除了出行方式的转变,探索新的多样化的能源替代方式、多元化的交通模式,成为低碳交通的另一个亮点。煤炭的问题是高排放,因此大量天然气、水电、核电的开发利用,将可再生清洁能源放在优先地位,找寻新的能源替代资源就摆上了我们的工作日程。在探索新能源利用中,电动汽车的发明成为令人瞩目的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