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究竟有多难?
靠着配电箱、挨着垃圾桶、贴着健身器材、压着盲道自行车道,带来诸多安全隐患
去年开始,卢桂芝突然发现“抢车位就像打仗一样”。
上班停车不易。单位院子里新上牌照的“京N”、“京P”如雨后春笋。改建了绿地、拆了自行车棚、允许占道停车,停车位还是不够用。为了抢车位,她出门上班的时间提前了半小时。
购物、看病停车更难。她去潘家园北京眼镜城,等候车位花了40分钟,和路上耗时一样长。她去儿童医院,兜了两圈也没找到车位,看着病歪歪的孩子,心一横,路边停车,结果被罚200元。
最难的是回家停车。她住的居民楼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300多户居民没有配备一个停车位,可现在至少1/10的住户都有了车。靠着配电箱的、挨着垃圾桶的、贴着健身器材的、压着盲道的……车主只能围着楼“见缝插针”,实在没地方就卸了车牌停自行车道上。
“乱停车也是被逼无奈。过去,我们可以扛自行车上楼,放在家里或楼道里。现在这小汽车怎么扛回家啊?”卢桂芝解释,“也不能责怪当初建楼的设计师,那个年代谁能想到家家有小车啊。现在停车难,既是享发展快的福,也是受发展太快的罪!”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洪洋介绍,根据国际通行标准,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与停车泊位总数之比最低应为1∶1.2,其中居民自用车位满足率应该达到100%,即“一车一位”。在此标准下,车辆停泊才不会对交通运行与城市管理造成负面影响。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车位供给无法达到这一标准。
2006年,吴洪洋对我国15个主要城市中心区的停车泊位供应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显示,除厦门外,没有一个城市的车位满足率达到80%。不仅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特大城市无法满足“一车一位”,武汉、南京等二线城市的车均拥有泊位率也还不足25%。
2006年至今,城市小汽车增速比前些年快得多,这意味着停车位供应更加紧张。数据显示,2006年,成都城区是39.6万辆机动车分摊28.9万个停车位,如今是92.5万辆车争夺34.3万个停车位,短短不足4年,车位满足率从73%下降到37%,停车缺口增加了一倍。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400万辆,但仅有130万个经营性停车位。在青岛市市区目前是每8辆车争夺1个停车位,郑州市区则是每11辆车争1个车位。
“停车难”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停车本身,还引发了一系列城市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