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难”加重交通拥堵。在北京中关村、南京新街口、广州天河等繁华商圈,车位的捉襟见肘造成了交通的严重拥堵。“停车难”引发公共纠纷。近年来,由于私安地锁、挤占草坪、占道堵路等停车问题引发的邻里纠纷、车辆剐蹭,不在少数,停车问题引发的治安事件和暴力冲突也时有发生。“停车难”还带来了安全隐患。小区内通道停车导致消防车、救护车无法快速抵达现场。小区外占道停车则迫使人流、自行车流挤入机动车流,易导致交通事故。
停车为啥这么难?
需求释放集中,规划标准滞后,汽车使用过度,管理条块分割,守法意识薄弱
既然各个城市的居民都抱怨停车难,那究竟为何这么难呢?
首先,巨大的停车需求集中释放,使配套建设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我国城市机动化进程之快令人始料不及。北京机动车保有量从300万辆跃升到400万辆,仅用了2年零7个月。完成同样增量,东京用了12年。每净增100万辆私人小汽车,需要增加停车面积达30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二环内面积的一半。
“我国机动化、城镇化发展速度非常快,近5年私人小汽车的增速达到了年均32%的水平。作为配套建设的车位供给,很难追上这个速度,因此造成了供需脱节。”吴洪洋说。
北京市政协城建环保委进行的《关于机动车总量调控与需求管理问题的调研报告》也指出,目前北京市机动车增长速度已超过每年50万辆,城四区户均私人小汽车保有量水平是巴黎同等可比区域的1.8倍,纽约的2.3倍。这种高速度增长、高密度聚集,必然造成停车位的供给短缺。
其次,停车位配套建设标准的缺失与滞后,是造成停车难的又一原因。目前我国关于停车规划的首个强制性国家标准是颁布于1993年、修订于2002年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在1993年之前建设的所有房子,包括平房以及老旧高层建筑,都没有停车配套的规范,车主只能“自谋出路”。
2002年修订后的国家标准也严重滞后于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该标准指出,商业中心每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应配置3个机动车停车位,医院、诊所配置两个停车位。依据这一比例,12万建筑平方米的北京儿童医院配备240个车位即可,但是现在400多个停车位都已经供不应求,高峰期必有排队长龙。
此外,各个城市实施的住宅区车位配建标准也缺乏前瞻性。例如,北京执行的是1999年市规划委制定的标准,普通住宅每10户配建3至5个停车位。上海执行的是2003年实施的《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心城区住宅停车位不小于0.6辆/户,相当于5家人共用3个车位。而现在很多家庭已经步入“一户两车”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