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是一个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风险行业,没有安全就没有进度。“西安地铁建设总体形势平稳,没有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市地铁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西安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东山告诉记者,从事前预防,到过程管理、事后处理,西安地铁建设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安全管理办法。以过程管理为例,西安地铁改进了安全保证金管理措施,把完工返还改为按比例节点返还,把对单位的奖励改为对个人的奖励,充分发挥保证金的过程控制和对人的激励作用。
建设地铁的城市都想把建设成本压下来,但市地铁办不主张低价中标。道理很简单,业主把价格一压再压,施工方就会赔钱,施工中就要想办法把钱省出来,这样工程质量、进度都会有问题。不过市地铁办有自己测算的合理价格,高价在西安也中不了标。凭借这套在建设部都受到很高评价的招标评估办法,目前西安地铁两条线的投资控制在每公里5亿元以内;每条线建设工期控制在4年左右,比国内其他城市可节省1到半年时间。安全、高效的管理有效减少了施工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影响,这本身也是人性化理念的一种体现。
保护文物 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
作为十三朝古都,文物保护是西安地铁建设的一个难题。如何正确处理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陈东山说道,其实,轨道交通建成后,可以减少地面的人流、车流,特别是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污染,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也可以减少对文物遗址特别是西安古城的损害。
地铁一、二号线布设在唐代皇城中的道路上,一般是不会有大型墓葬的。即便如此,市地铁办还是做了大量的方案,确保地铁建设与文物保护、环境保护工作和谐融洽。从线网规划入手,西安地铁线网规划避开了所有大型遗址保护区。为避让地下8米的“文化层”、降低震动对文物的影响,线路的纵断面设计结构一般在地下15米以下。工可研和施工设计阶段,采用两侧绕行钟楼及明城墙这些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域的办法;施工前,还对钟楼、城墙及城门洞进行了预加固处理;轨道铺设采用国际上先进的钢弹簧浮置板减振道床,以减少地铁运营期间对文物的影响。
地铁是城市公用事业,投资量巨大,单从投资产出角度看是个亏损项目,如何破解地铁的可持续发展难题?西安地铁建设构建多渠道融资平台,用沿线土地开发收益来进行弥补。按照这一思路,目前我市已储备了5万亩土地,其规模在全国来说也是首位的。按照建设、运营、开发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西安地铁建设既有政府行为又有企业行为,很好地完成了地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打造百年精品工程,确保西安地铁不留遗憾。
建设规模扩大 地铁推动西安再跨越
结合2010年初国家批准的规划调整方案,在现有一、二号线的基础上,西安地铁建设又增加了三号线一期和一号线二期这两个项目。至此,西安地铁建设规模已达到3条线4个项目,总长94公里,总投资458亿元。按计划,2011年地铁三号线开工后,2015年底将建成通车投用。届时,西安地铁三条主干线——一、二、三号线将全部建成通车。
按照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给西安的定位是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新的定位也给地铁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结合国际通用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公共交通占整个居民出行量的50%,地铁占公共交通的50%,市地铁办测算西安地铁建设总里程至少要提高到500甚至600公里。
作为现代化的公共运输工具,地铁运输量大,经济实用,污染小等优势特点,顺应着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趋势,对拉大城市骨架、缓解交通拥堵、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地铁三号线为例,线路布设从西南至东北,直接将西高新科技产业区、小寨商圈、大雁塔北广场、西影路、东二环立丰国际商圈、金花路轻工市场、胡家庙、辛家寨、浐灞半岛居住区、国际港务区等大型客流集散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这条最便捷、快速的连接通道,有助于引导城区人口和城市功能向周边组团疏散,有助于引导城市空间布局的功能。
类比上海、广州及其他同等城市地铁工程对当地GDP增长的贡献率分析,西安地铁项目对地方经济的综合贡献率保守估算可达1∶7。结合当前三条主干线完成投资458亿元测算,通车后对西安地方经济至少可贡献3000多亿元。待所有规划线网建成,地铁势必将带动沿线商业、餐饮及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西安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