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四 投资环境限制建设资金投入
根据调查,巴黎一千万人口,轨道交通承担70%的交通量,伦敦七百万人口主要是轨道交通,像北京这样的城市,依靠地面常规交通工具疏散人口是不可能的,捷运是必然趋势,并早已列入未来规划中,但直到现在,轨道交通仅开通了两条半。另外,南城一直被认为经济环境差,房地产开发缓慢,根本原因是交通对该区域的支持不够,事实上规划中南城的基础建设相当一部分没有兑现。在谈到这种现象时,威格斯(北京)投资顾问公司总经理李忠认为,投资体系限制了北京的城市发展,如果按刘淇市长日前的讲话,400亿自己投80亿,320亿由经济办法解决,允许合资和外资,或者允许按收费的办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香港的地铁之所以发展,40%的钱来源于地铁的收入利润,60%是来源于土地。巴黎有一条特别有名的地铁一号线,联系西北的甘邡兹和东南的巴黎,他们靠的是联合开发,就是地铁运营商结合了房地产的开发。
误区五 开发商“利”字当头拖延配套
望京曾是规划中的北京 副都市中心、高尚住宅区 聚集的地方,但现在的望京除电信大楼和西门子等几家公司外,在建或已建成的建筑多为纯居住社区,规划中的大楼、酒店大多没有建,随处可见的断头路增加了交通的负荷;同样方庄到现在都把住宅建完了,公用、办公能不建的就不建,或者改了。 这得看开发商的服务理念了。 怡海花园的顾经理说,房地产实际是服务类行业,怡海的配套建设带来了1/3的销售业绩,可见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销售和品牌的建立和维护,其社会效应是长久的, 不是仅仅一个钱那么简单 ,开发商只顾眼前利益的作法是一种短视行为。
误区六 疏于管理规划变形
政府对土地供应和管理的松散,激化了房地产与交通的矛盾。亚运村原本并没有规划成现在这种大型住宅区,但当时良好的市政设施,吸引了大批房地产投资商,继而造成现在的交通瓶颈;万柳地区本来是中心区与边缘区的隔离绿化带,仅能建有少量的低密度住宅,而今已变成大型的居住区,两三年后,交通问题已不是苏州桥、紫竹桥的改造所能解决的。据说,目前京城周边的土地大多早已流入地产商的私囊。
从北到南,道路的发展似乎永远赶不上住宅的建设,如轻轨沿线的项目预支交通概念,大批量的房屋入住,在道路建成之前,加重了运输的负担。中关村园区的开发表明,政府对非经营性土地实行一级开发将有助于加强土地管理,正确安排市政和住宅的建设顺序。
此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居住区规划所的张波还认为,开发商为方便管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小区封闭式管理,有碍交通的通畅。早年建设的百万庄、团结湖小区的交通矛盾相对比较好,除了居住的密度不高外,小区的多个出口缓解了矛盾,这好比一个大水管和多个小水管出水的区别,封闭管理增加了新建住宅交通节点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