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交通拥堵是每一个豪华城市的通病,但对于北京来说,越来越大的城市规模、正在得到修正的摊大饼式的规划理念以及成片的巨无霸社区,都使人们对未来的大环境心存疑惑:
是否城市规划造成了交通的不畅?
在大北京阡陌纵横的蓝图上,是否藏有难解的死结?
……
提起城市规划,北京人最熟悉的莫过于拆迁危改和大批建设的房地产项目。
许多人因此搬迁,住进了高楼,这就是规划的作用。近几年北京的城市和道路建设发展迅猛,市区以每年6.8~7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目前已开通了轻轨,城市道路网也在不断加密,但交通拥堵状况仍在加剧,于是不少人开始怀疑规划出了问题。
交通是一个城市总的网络规划体系,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交通规划与城市道路建设、交通管理密不可分。虽然说,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和首都,北京的名胜古迹、各大部委机关院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交管部门对交通也缺乏总体协调,但一些规划技术专家和房地产业内人士还是认为:
规划本身及后期的落实、管理的不完善,是造成目前交通现状的原因之一。
误区一 北部发展过热城市发展不均衡
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的邓东介绍,奥运会的申办原本给北京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为城市发展需要这样一个能激发连锁生长点的旗舰工程,产生新的城市结构转换因素,从而使大环境有质的飞跃和提高。但这一次奥运村的选址再次定在北部。自亚运会后,亚北已成为房地产的开发热点,奥运村的建设使北部形成新一轮开发热潮,连片发展致使北部住宅过于扎堆,而道路基础设施跟不上,为减轻负荷又不得不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格局,建设、投资,再建设、再投入,交通拥堵在所难免。
误区二 均质化格局弱化疏散作用
北京的城市布局是单中心、分散集团结构,其目的是要降低中心区就业人口密度,合理调配老城区的环境。但规划中的边缘集团和卫星城就有十多个,投放点过多,不能集城市人力、物力、财力为老城配备质量较高的组团,没有径向走廊的支持,组团独立支撑能力不够,没有文化的归属感,商业等经济发展依然在老城,城际之间形成大量的通行人口,事实表明,这种花园城市发展在莫斯科、伦敦已被证明失败了。
误区三 规划意识紧箍道路疏配
不仅仅是机制的分割导致各部门之间有机联系的薄弱,交通规划设计意识的狭隘也使北京的交通问题突出。北方交大的袁振洲教授认为交通是一个整体的网络体系,首先,规划不能只考虑局部或一点的交通问题,需兼顾路网、比例、流量、流向,新建的紫竹桥只对车辆的疏导,却忽略了行人与交通的关系,桥下没设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其次,北京是庭院式的交通模式,环与环之间缺乏能互相连通的放射路,道路的交通弹性差,如长安街到阜石路1.5公里之间没有一条贯通的路,按照规划的要求,这里至少需要3~4条支路;第三,自行车意识反映到规划上,恨不得从出发点直接到终点。国外有种交通安排,可以不必开车到办公地点,多种交通工具接续运输,减少了市区交通的压力,与之相反的是,北京的轻轨所有的车站都不设停车场,理由是轻轨沿线是经济适用房,购房人买不起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