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信息发布上,杭州堪为典范,其公交站牌已智能化,乘客可以直接看到屏幕显示所等候车辆的到达时间、距离等。而在北京,这样的技术只在部分地铁站使用。
换乘的学问
“零换乘”理念已深入现代交通系统,它意味着以交通枢纽衔接地铁、公交、小汽车彼此兼容、延伸。
深圳罗湖地铁枢纽改造工程,在中国国内算是交通一体化的典范。该项目在原有设施基础上构建了高效、通达的十字环状的空间交通模式,组织管道化人行与车行路线,形成了以轨道交通无缝接驳为核心的城市综合交通。在这个枢纽中,罗湖口岸、火车站、地铁、人行交通、公交汽车场站统合为一个五层立体交通体系,最终使车、人流动快捷,降低了交通管理成本。
此次北京治堵新措施中提出,2011年实施公主坟、六里桥北里、大北窑、新发地桥北等四个区域换乘设施和40处公交港湾改造,或可借鉴罗湖样本。
巴黎区域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 (下称RER线)则集中体现了线路一体化的精髓,其特色是RER线路大部分利用了既有铁路线,并在中心城区新建地下线将两端的地面线连接起来,使其以地下线形式穿过市中心,与多条辐射式郊区铁路连成了一个功能完备的市郊铁路网。
北京13号轻轨和2号地铁本有此种接驳的意味。但在设计、建造时却走了弯路,此前的设计是从2号地铁口转乘时,换乘者需要走上路面一二百米外的13号线入口,且多次上下楼梯,极易造成附近路段拥堵。后来使用地面围栏引导乘客换乘,之后又不得不再建地下通道连接这两个换乘口。
由于设计理念落后,北京地铁乘客换乘时被迫绕行很远,搭乘地铁节省的时间被浪费在换乘途中。
换乘在中国亦经过理念变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慢型交通,以“慢就是快”为主,人流动起来,但没考虑快速输送。到2000年后的机动化成长期,北京交通大学运输学院副教授张秀媛的课题组对北京17个地铁站跟踪八年之后,认为香港地铁最短距离换乘理念应主导换乘站设计。
停车换乘系统也是目前国际大都市给交通减压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即通过在城市中心区以外地区的轨道交通站点、常规公交首末站,及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等建设停车换乘设施,采取低收费甚至免收费的停车收费管理策略,为小汽车提供停放空间,并辅以优惠的公交收费政策,引导换乘公共交通进入市中心。
北京市地铁5号线天通苑北站,就设立了一个停车场,便于出行者直接换乘轻轨入市,这一车场最初设计车位200个,后来增至400个。张秀媛等人在分析该地区停车场时间、车辆来源及设施供给情况后,发现该地区高峰小时停车换乘需求量为1467个泊位。“这体现了最初设计时对交通的估计不足。”张秀媛说。
北京市公交集团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随着北京市的城市建设和道路改造,交叉道路和立交桥路口距离越来越大,大部分改扩建工程在规划建设时没有考虑到公交换乘问题。交管部门在划定公交站位时,从交通组织的角度,往往将站位设置在距离路口较远的位置。这对于出行者而言,无疑增加了交通时间和成本。
地面线路优化
北京公共交通的现状是地铁高度拥挤,地面公交深陷拥堵,出行速度慢、换乘不便。北京市交管局前副局长段里仁认为,“比起大修地铁,重组路权、增加公交专用道成本低廉,且可立即见效。”
北京目前公交滞后,表面上是技术问题,背后则是“一个城市究竟应该为谁服务”的理念误区。按照可持续发展的通行理念,人均占用道路资源最少、造成环境污染最轻的公共交通,应该获得最优先的路权。段里仁举出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例子,这个城市的六条车道中,有三条都划给了公共交通,并且严格执行专属路权,小汽车不得进入。北京虽在1997年开始设置公交车专用道,但至今仅有300公里,且无法衔接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