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共产党走过90年光辉历程,作为执政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其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民生的稳步提升是其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国强民富更是其执政智慧的重要体现。毛泽东早在全国胜利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表达了这样的态度: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在发展道路上经历了很多转型,而这种转型,不是穷则思变,而是顺势而为。事非经过不知难,本报将对这些重要转型事件进行梳理,见证彼时艰难而智慧的抉择。今天,让我们回顾与展望北京地铁从仅有的单一线到网络化的转型。
从1971年的23.6公里到2011年的336公里,从年运量800万到日运量700万, 40年来北京地铁的面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40年的变化让地铁成为北京市民出行离不开的“伙伴”,这种变化也让地铁摇身从北京交通的配角变为交通运输的主角。
如今,北京地铁的轨迹已经渗透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北京地铁一天的客运量几乎是之前一年的客运量,地铁所到之处,人流和信息流同样在持续增长,而人才和信息的流动,正在带动整个城市格局和经济模式发生变化,北京地铁也正在从单纯的交通线转为城市发展的主动脉。
拿着介绍信参观1号线
城市要发展,交通要先行。上世纪60年代的北京,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但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市民出行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地铁开始兴建,从此时开始,北京地铁迎来了“从无到有”的首次转型。
“1965年7月1日,简单的开工仪式后,北京地铁建设的大幕开始启动。” 为建设北京首条地铁,当时从各方调度建设力量,原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沈景炎就是其中一员。
沈景炎回忆,地铁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前,关于如何建设地铁存在诸多争议,其中争议的焦点之一就是采用何种方式挖掘隧道。“参与一期工程的专家认为,地铁挖掘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其一是深埋法,此种方式是直接在地下挖掘隧道;其二是浅埋法,即是从地面上挖掘隧道,然后再将路面遮盖起来,由于两种挖掘方式各有利弊,各方专家分别对此持有不同态度。”
由于没有经验可借鉴,各方专家仅为决定采用何种方式挖掘隧道就争议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考虑到浅埋法适合北京的地质结构加上浅埋法成本较低,综合各方意见,最终北京地铁决定采用浅埋法挖掘一期工程的地铁隧道。“这可以说是在北京地铁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决策,有了这项决策,各项工程开始顺利推进。”沈景炎表示。
通过不断摸索和考量,4年后的1969年,北京首条地铁正式开通。1969年,北京地铁一期工程正式建设完工,这一年北京地铁由东西向直径线(简称为“1号线”)的西段(苹果园至礼士路)和环线的南段(长椿街至北京站)开通,线路全长23.6公里。虽然在1969年地铁已经正式开通,但地铁开通之初并没有对外运营。
如今50多岁的李元明,是一名家住石景山的首钢员工,他回忆,北京地铁开始开通的时候,只是单纯地发放参观券,普通人只能凭借单位介绍信,拿到参观券后才可以参观地铁。由于参观券很稀缺,因此,那时候的地铁对北京人而言是一个新鲜物。
“在那个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北京地铁的引入,让市民感觉稀奇。”李元明回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能参观地铁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情。“那时候很难想象现代人任何时候都能凭借一张2元的车票在地铁里自由穿梭。”他表示。
尽管没有对外开放,但这条长度仅有23.6公里的地铁,让北京成为我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也让北京市民的心中开始有了地下交通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