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就此问题采访蚌埠南站站前广场相关负责人张英魁,被告知因为工期紧张,6月底工人24小时连续作战才能完工,只有这样站内设施以及装修等才能赶上7月初的通车,配套设施只能保证最基础的洗手间、饮水、候车区。其他的如餐饮、无线网络、购物、阅读区都还在建设完善,而现在最重要的是要赶快建好广场两侧的商贸楼配合招商引资。
事实上,除了蚌埠,滁洲和枣庄等站也都被要求6月20日必须完工。华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枣庄市新城高铁广场配套客运中心及附属土建项目部项目总负责人付贵良告诉记者,从2011年2月25日进驻广场施工后,工人们用39天的时间完成了5.7万方商业混凝土的浇筑,使用钢材4000多吨,完成建筑面积1.7万多平方米。工地最多时候有1500人左右同时作业。“最初,我们的工程竣工时间是2011年年底,但现在要求6月20日前必须完工,这对我们来说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慢工才能出细活儿,这样赶肯定不能要求太高。”
赶工期已成为京沪高铁沿线各车站配套设施建设中的主流声音。尽管京沪高铁已经通车运行,但是其多个站点外围还在进行配套设施的建设,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乘客在感受到新型动车的快速舒适后却对高铁站的服务配套感到失望的原因。据业内人士介绍,要想完成所有配套设施建设,至少要等到2011年年底。
相较而言,京沪高铁始发站北京南站的商业规划开始更早。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过后,北京南站就列入其所属丰台区政府规划中。从道路上,北京南站周边七条道路与主要道路之间设立七处立交桥点,通过立交,北可以直接上南二环,南可以直接上南三环,这将使得南站周边的交通非常便利。
相较于京沪高铁24个经停车站来说,北京南站的配套设施与商业开发情况相对良好。但在京沪高铁开通之后,也出现了因卖票窗口开设较少,对人流量预估不足,人流拥挤等情况。
在北京南站建设之初,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即向市政府提出,北京南站的商业规划要注意两点:第一,北京南站商圈的发展、繁荣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政府对周边土地审批上要慎重,要预留出修建酒店、写字楼的土地。第二,北京南站周边土地规划一体化。政府要对北京南站周边整体、地上、地下全盘开发,避免前期开发无序,参差不齐,造成后期建筑的连通性、布局及交通、地下设施难以协调问题。所以,政府在规划北京南站周边土地时一定要谨慎、前瞻、系统。
高铁造城“比拼”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几乎每一个高铁车站的周边两公里范围内,当地政府都做了相应的规划。可以看出,京沪高铁的通车,为经停站的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安徽、苏北等地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各地政府纷纷出台详细的建设规划,以期利用高铁招商引资、盘活区域经济。蚌埠南站外围商贸楼就是由蚌埠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招商引资管理。蚌埠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蚌投集团)拥有自身投资融资平台,主要负责城市运营和高新技术事业发展。 据蚌投集团投资管理二部副经理王铜生介绍,两座商厦将与香港某投资管理公司合作,具体大致是蚌投出资,香港公司带来资源和技术,除此之外站前广场和停车场附近商铺也全有蚌投集团负责,将吸引中高端酒店、办公写字楼、商铺入驻。“现在来咨询洽谈的很多,出租价格大致在每月每平方米50-100元。这个水平在整个蚌埠属于很高的,现在看来很有市场。”王铜生很有信心。
据蚌埠南站站长汪龙洋介绍,该站每天平均客流仅3000~4000人,旅客中来去匆匆的商务人士占的比例很高,站内已有的餐饮设施现在已基本满足旅客需求。在问到是否对广场上两座高端商贸楼招商引资有信心时,汪含蓄表示要正常运营可能需要近一两年时间,现在说不好。
蚌埠是皖北的中心城市,然而既非省会也没有太多资源,令其地位尴尬。作为交通要道,京沪高铁通车对于蚌埠来说更像是根救命稻草。“蚌埠南站建立后,蚌埠发展的中心将转移。这边有大学城、新的居民区以及政府事业单位等,还要修公交线路以及长途汽车站,这样高铁新区的常住人口将从5万发展到20万,而南站将会发展成新的商圈,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人口集散功能。”王铜生告诉记者。
2009年起枣庄市就开始谋划高铁将给枣庄带来的机遇,摘掉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帽子。其中大力发展旅游业、文化业是战略重点之一。枣庄市市长陈伟告诉记者,“高铁来了,我现在最大的烦恼是游客吃不上,住不下,这是一种幸福的烦恼,有需求才会拉动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