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上午用两只脚走路,中午用四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美国畅销书作家汤姆・范德比尔特在 《开车经济学――我们为什么这样开车?》一书中,揭开了这个现代版的斯芬克斯谜底――人。
当人们纷纷用“四只脚”――汽车走路时,堵车逐渐演化为无解的“时髦都市病”。作为二线城市的太原,也身染沉疴:小街巷拥堵,主干道不畅,快速路缓慢。《堵到天尽头》的网络歌曲无奈吟唱:“堵堵堵堵堵啊堵,堵到天尽头。治堵新政出手,算打酱油。堵堵堵堵堵啊堵,堵到天尽头。哪天不再等候?移民到月球。”
堵车,难道真成了城市交通的“歌德巴赫猜想”?网上一篇介绍“蚂蚁出行”的奇文,让人眼前一亮。法国昆虫学家通过观察切叶蚁,看到了它们“永不超车”的出行规律,得出“个体耐心使团体效率提高一倍”的结论;德国集体智慧专家巧妙设计 “蚂蚁高速公路”,观察到它们“灵活运用路网,挖掘运行潜力”的本能智慧。新浪网网友“刘旦”大谈读后感:“它们使用这个小伎俩后,运行的相当有秩序,这就是群体智能的威力。”
为何城市交通陷入“越治越堵,越堵越治”的怪圈而难以自拔?皆缘于只注重改观“堵车”的客观制约,而忽视了“堵心”的主观故意。学习蚂蚁不堵车,就要在马路扩宽、公交优先、限行车牌等治标的同时,好好在“遇到堵车,集体无序”的治本上下功夫。如此标本兼治,方能最大限度地减缓这一“时髦都市病”。正如网友“唐闻佳”在中国新闻网所言:“如果人像蚂蚁那样善于协同,拥有高效的集体行动能力,许多堵车或可避免。”
一言以蔽之,治“堵”当从“心”始,“堵”病还需“心”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