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信息孤岛”的问题外,还存在严重的“应用孤岛”问题。有专家指出,商业运行模式的缺失,导致了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投资主要来自于政府。因此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更多集中于资金充裕的一些大城市,而中小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则相对较差。各种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还没有实现跨区域联网联动。
另外就是核心技术问题。核心技术问题是影响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竞争力的主要问题。关键核心技术的缺乏,不仅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付出昂贵的技术使用成本,同时产业的命脉也会被国外企业所扼制。
此外,技术的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仍处于滞后状态。据了解,在缺乏标准的条件下,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智能交通系统自成体系,缺乏应有的衔接和配合,标准互不统一。
这些制约因素无疑束缚了智能交通在实际中的发展。智能交通在热闹的概念炒作之下,隐藏的是寂寞的应用之冷。
一番努力
令人欣慰的是,有关部门、企业正在积极努力寻找城市智能交通发展的出路,并且在某些方面已经采取了行动。
今年4月份,中关村智能交通产业联盟成立。成立后的联盟将创新体制机制,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利用3年至5年时间,推动实施一批北京市智能交通应用示范工程。
同样也是在4月份,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与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京正式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将携手共同开展智能交通标准研究,共同促进国内标准的协调统一,联合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并向ISO、ITU等国际和地区性标准化组合提交文稿,标志着我国的智能交通通信标准制定工作正式启动。
这些举动均致力于智能交通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为其发展扫除障碍、解禁盲点,反映出人们对智能交通发展的支持态度,毕竟智能交通改善城市拥堵现状还是一件很值得期待的事情。
一种期待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城市智能交通也不例外。幸运的是,城市智能交通已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行业的认同。我们既要抓住这个机遇,也要正视其面对的挑战。
企业资本逐利的本质,决定了其进行的技术研发、创新一定是迎合市场需求的。市场竞争择优而取,企业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经过市场磨合定会为城市智能交通发展锦上添花。
需要我们关注的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与公众执行力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为缓解交通拥堵,部分地方政府出台了诸如限牌、限购、限行等强硬政策,这种做法实属无奈之举。但随着社会得发展,公众的出行需求是不可抑制的,也是抑制不了的,这就造成了某种程度上部分民众对政策认识的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指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时,应考虑让公众参与进来,充分参考各个群体的意见,摒弃简单的行政控制行为。这种做法凸显了政策的“公共性”特点,更有利于政策的执行。
记者认为,作为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技术手段,智能交通是目前为止最令人期待的选择,是我国交通业投资潜力巨大的领域,是实现城市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更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但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技术只是治堵的辅助手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拥堵问题,还需要城市规划部门在城市布局上的远见卓识、政府部门在政策上的继续支持和引导、公众在行动上的积极配合以及企业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等,多管齐下,才能在城市交通治堵这个大课题上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有理由期待城市交通的未来将是一种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