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实行依托重大工程,引进吸收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针,取得重大成果。一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走出实验室和工程示范现场,走向产业化,受到广大行业用户的欢迎。
对这些自主创新的企业,国家实行市场准入、“首台套”等国产化行业扶持政策。北京、广州、深圳等一批城市的城轨建设管理部门竭力而行,大大增强了人们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国产化的信心。
北京轨道建设公司总经理丁树奎认为,“国产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我们技术上长期受制于人的情况。使国内的市场有国内企业参与竞争,使国内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安全保障大如天
国产化,首先要保障安全。任何一个重大安全事故,对于任何一个具体行业乃至整个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打击都可能是致命的。
盾构机,是真正的庞然大物。每台盾构机的造价达6000万元。北京市16000平方千米的地平面下,目前有22台盾构机在地下“穿越”。
北京的地下管网纵横交错,在无数的管网下面进行地铁施工,可能会导致上方的地层出现沉降。当线路不得不从高铁或城际线路下方穿过(如14号线方庄站到十里河站区间下穿京津城际快轨),必须保证其沉降为零;而当上方是城市轨道线路,其沉降量要求控制在3毫米以内!如果施工过程导致沉降达到2.1毫米,也就是达到准许沉降量的70%的时候,工程就得停下来,研究防止沉降进一步发生的专项措施。
如何保证工程施工达到如此的精度呢?如何保证每天北京市地铁施工数千个作业面不出任何安全事故?
“风险要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科学管理来化解。”公司安全监控中心主任曹伍富介绍说。基于几十年的地铁施工建设,北京轨道建设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科学严格的施工安全风险技术管理体系。
2007年,“北京地铁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控制及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应用”,在北京市科委立项,公司投入1000万元,历时3年,与有关施工、科研单位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取得重大成果。项目获201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地铁建设安全保障,土建施工是一个方面,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磨合是另一方面。正像施工每天面对数千个作业面,一条地铁线路上的机电设备也包括10大门类、20多个专业、几千个品种。车辆、信号、牵引、制动等关键核心技术设备,在实施国产化后,如何确保每一个技术设备安全有效,不出故障?
据轨道建设公司设备管理总部的总工吴铀铀介绍,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包含多个方面:首先是招投标管理,要对参建单位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其次是生产许可管理,如电梯;行业管理,如消防;以及市场准入和认证管理,如地铁车辆、信号等关键设备生产商,既要有发改委等政府部门的批准,有的还要通过专门的安全认证。
以信号为例,作为用户和建设方,北京轨道建设公司针对北京亦庄地铁的信号系统,就专门国际招标引入了英国劳氏公司担任独立第三方国际安全认证机构。
按照北京市政府规定,任何一条地铁线路都要经过3个月的“空载”试运营,就是在全部设备安装齐备、全部岗位人员到岗的情况下,不载客运行3个月,再经过路网监控中心的严格监控,没有任何安全问题的情况下,地铁才能开始运行。
“超级工程、复杂巨系统的风险控制是一门科学,需要一整套严格有效的管理体系。”丁树奎认为,这方面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走在我们前面。我们过去常常要求“人盯人”、“严防死守”,这不是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只有建立起真正严格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将风险降至最低。
要知道,如果说安全是一颗树的话,树上所有的叶子都是风险源,哪片叶子都可能落下。如何保证“叶子下落”不造成事故?需要有一个应对每片“叶子”的风险控制库。“目前国内的风险管理机制好像还没有完全成熟,现阶段借用国际安全认证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丁树奎说。
既是“不得已”更是社会责任
作为业主和用户,北京轨道建设公司大力推进国产化之“不得已”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