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作差异化收费调整有必要吗?调整后能起到“治堵”的效果吗?有车一族弃车后该怎么出行?这是停车费调价方案发布后,备受广大车主关注的焦点。昨日,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蒋余浩表示,在道路有限,私家车猛增的现状下,实施停车收费优化调整,的确有利于城市交通的改善。不过,缩小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的综合优势差距,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尤为关键。广州市交委有关负责人也表示,2017年将实现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70%的目标。
停车费调整有利于缓解拥堵
理由:机动车数量10年翻5倍,交通治堵需要多措并举
广州市现行的停车场分类别、分地区(一类地区主要是三大商圈)实施差别化的收费标准,是2004年制定的价格标准,近10年来都没有调整过。随着广州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中心商圈不断发展扩大,由于原有的地区划分与交通发展状况不适应、费用标准与投入成本存在一定差异等问题,现行政策的调节引导作用日益弱化,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日趋加重,不仅造成市民出行困难,也加重了大气污染。
据了解,目前广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超250万辆,其中中小客车超过186万辆。核心区晚高峰平均车速已逼近20公里/小时的国际拥堵警戒线,其中晚高峰平均车速低于20公里/小时的主干道路占到31%,交通拥堵已从点逐步向面扩散,同时机动车排气污染已成为影响广州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近期,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开展了《提升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对策研究》的课题,对城市治理和公共交通的发展均提出了创新见解。课题相关负责人蒋余浩博士表示,经过10年发展,广州城市经济、社会、交通等各方面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2003年广州机动车才49万多辆,现在已经突破250万辆,这种增长速度使中心城区道路在高峰期经常拥挤不堪,城市环境也呈现恶化趋势。”在目前情况下,政府有必要通过行政、市场、价格等综合性手段,实施停车收费优化调整,引导个体机动车合理使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蒋余浩强调,交通治堵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指望“一招鲜,吃遍天”,靠一条措施解决所有问题。“除了调整停车收费以外,还需要从调整城市功能、加快道路建设、提高交通信息化水平、加快公共交通发展、加强交通管理、倡导文明出行等方面同步发力才行”。
弃车出行关键是提高公共交通优势
政策:更多加大规划交通建设增强服务等措施将适时出台
“弃车出行”是缓解交通的有效办法,不过,话说得容易做起来却难。对于早已习惯以车代步的车主们,想让其弃车出行,关键是要让车主们享受到“不开车”的优势。蒋余浩表示,“光靠限制小车的使用不行,关键是要缩小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的综合优势差距,提高公共交通相对于个体交通的竞争力。”他说,只有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的方便性、快捷性、舒适性、安全性和多样性,才能吸引原来选择个体交通出行的人们向公共交通转移。
蒋余浩说:“公共交通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如果跟不上,将无法有效承接停车场收费涨价之后转移出来的出行量,那么停车场收费涨价的政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政府应把更大精力放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上,尽快大幅度提升公共交通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才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