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让城市自行车体系全面回归,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更加绿色和多样。美国智库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刘岱宗认为,由自行车、公共交通体系、步行等构成的“多模式交通”是城市出行的未来。
“可持续繁荣的城市需要多模式的交通体系。”刘岱宗在接受采访时说,“大家出行将有更多选择,可以骑自行车,可以选择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小汽车只占很小一部分,且需要付出很高成本。”
刘岱宗说,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全市已构建了一个“多模式交通”的雏形:公共交通系统承载了一半以上的客流量;共享单车发展起来之后,自行车体系迅速回归;对小汽车的限行限号已在开展,但效果逐年减弱。他说,如何能有效开展对小汽车的需求管理,将需求转移到公共交通系统是当下挑战。
“此前,北京的交通规划重点是强调公共交通系统规模,如地铁里程、公交车数量,下一阶段的重点不应仅是修建更多地铁,还应更多关注如何对地铁等公共交通系统进行优化改造,由规模建设转为管理和服务质量提升。”刘岱宗说,比如地铁可设置“大站快线”,分为大站直达快车和停靠多站的慢车,分流不同需求的乘客;公交车则应保证公交专用道的连续性;对于小汽车,要实施更强化的需求管理层次,如拥堵收费政策,以及利用停车产业化收费和动态的市场化费率来提高用车成本;而做整体的街道改造更新,提供更多行人步行空间、街头长椅等也十分必要。
对于新生的共享单车系统,刘岱宗建议提供更多资源保障。比如提供更多的自行车专用道、停车设施,帮助大家提高自行车骑行规模;而对于乱停乱放的行为,可建立“负面清单”,划定禁止停车的区域,让用户随时举报,这样就可以避免划定停车区域对共享单车无桩灵活性的破坏。“共享单车在国内发展迅猛且开始进军海外市场,正说明这种中国智慧创新的模式适应了全球城市交通的治理潮流。”刘岱宗说,目前美国、欧洲等地很多城市都在提升城市功能混合度,促进工作区、生活区职住平衡,在削减出行距离方面投入很大精力,共享单车和城市功能混合度的提升恰恰起到了互相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