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参事、原中国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交通问题不能依靠车辆,要从规划上,从功能的混合上来最终解决。“因此我们有了TOD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我们把一个城市的地下货运、快速交通这样一层一层叠加,形成了非常复杂的结构。这种结构就使得不同的交通在不同的空间完美衔接,这种完美的衔接是中国城市交通不二选择。”
仇保兴表示,根据国际韧性城市联盟的定义,弹性城市指的是城市系统能够消化并吸收外界干扰(灾害),并保持原有的特征、结构和关键功能的能力。
仇保兴认为,要实现交通弹性,首先要有多元性。这其中小型的交通工具非常重要。同时,多样性还表现在可以有许多交通工具让老百姓来选择。一个城市交通越丰富,人们选择自由度越大,现代化城市机动性就越好。未来共享单车、共享电动单车、共享电动汽车将成为三个发展层阶。
仇保兴紧接着强调,多模块功能复合也是实现弹性城市的重要要素,他强调紧凑型、集约式的空间布局和TOD,要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增强交通韧性。他分析表示,建筑容积率(开发强度)一定条件下,可允许用户将有关联的项目放在同一地块上;例如:大学与住宅、商贸展览与宾馆饭店,等等。同时,可倡导混合用地,有利于不同模块协作形成更大的模块。
仇保兴总结称,城市交通韧性规划不仅要满足机动性、减灾防灾,还涉及治拥堵、降能耗、减少空气污染,增强社会公平等方面。
仇保兴认为,建筑与交通的“阴阳互补模块”是城市的基础细胞——微循环越好,细胞就会越健康。“大小”层层套嵌的健康“交通模块”,使城市交通韧性增强。现代科技能够提供诸如“中低速磁悬浮”、“PRT”等高通量的交通新工具,磁悬浮车辆轻型化后“上天入地”,能显著增加交通韧性。但城市不可能容纳所有的车辆,必须要在城市的中心建立高收费制度,这种“需求侧管理”着眼于人性化、减量化、绿色化,是提升交通韧性的捷径。
仇保兴指出,未来城市将进入一个互联网、物联网的时代。每一个交通工具都变成一个城市交通活的细胞,会变得更绿、更有弹性,当然也会有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