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楼容易,盖好楼难。
造城容易,造好城难。
难在哪里?难在规划,难在理念。
华龙网讯(日报记者蒋蓓蓓 陈钧)城市的成功需要规划的成功。一个有风格的城市,才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
规划引领发展
重庆,中国的特大城市,西部惟一的直辖市。
规划难,难在重庆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建设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增长状态,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此同时,老百姓改变家乡的渴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
规划,需要筹划区域经济增长的全面布局,全面打开建设横轴。
由此,重庆形成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等各级各类专项规划等组成的规划编制体系。由市领导挂帅,相关部门负责人和规划、建筑等专家组成,并吸收市民代表参与的规划委员会,成为最高规划决策机构。
规划难,最难就在总规编制。《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邀请了海内外近百位专家,反复论证两年时间,经过两次重大调整。
第一次,基本形成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圈。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成为两大长远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和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山水园林城市,成为基本思路。
第二次,今年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为重庆提出“314”总体部署,并进一步要求———努力实现城市规划的科学化,科学地确定城市的定位、发展目标和总体框架,正确处理需要和可能、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城市和农村、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把保持城市原有的特色和展示城市发展前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使城市规划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着力打造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一圈两翼”成为重庆规划新的格局。
一小时经济圈规划,着眼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尽快赶上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发展水平。“两翼”的规划,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促进渝东北地区“提速提档”,促进渝东南地区“做特做优”,尽快达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平均发展水平。
可以期待,即将通过国务院审批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将使刚刚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竞争力迅速提升。
规划全民参与2005年,市规委会向全市人民征集建议:重庆要不要设“零公里”,选址在哪里?
“零公里”是一个国家或城市干线公路的起点,也是一个国家或城市中心点的象征,例如中国“零公里”的标志在天安门广场中轴线的中间位置。依照国际惯例,只有公路路网已经比较完善的国家或城市,才有资格设立“零公里”。
一时间,重庆掀起“给家乡定起点”的热潮,数百万市民的建议通过网络、媒体、信件、电话向规划局飞去。最后,朝天门广场获得了高达82.9%的选票当选。
因为老百姓对家乡的热爱,规划的每一次失误,都会成为城市的硬伤,老百姓的笑柄;规划的每一笔灵感,又令城市生动传神,百姓击节叫好。
失误怎样减少,传神何以增多?开门规划,树立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和机制。
专家咨询、百姓参与、集体审议、法规保障、简化程序、强化服务……一系列深入的改革,推动了“阳光规划”,并推动了发展环境的优化。
市规委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10次,专家咨询会议100余次,对30余个关系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规划问题和200余个重大规划事项进行了专家咨询,集体审议。
以《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为核心,以《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设工程规划监督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为骨架,以涵盖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规划监察和测绘的规范性文件为主体的规划、测绘法规体系正逐步建立。
规划展览馆自2005年10月12日开馆以来,成为老百姓参与规划的重要平台。前不久重庆面向全球启动征集规划金点子———从梦想到生活,得到海内外人士广泛响应……
重庆规划,全民参与。
规划传承创新
许多老重庆忧心忡忡,大建设的高潮之下,城市文化与历史会不会轰然倒塌?
规划城市,必须克服几个认识的误区:其一,生搬硬套,崇洋媚外;其二,好大喜功,浮躁冒进。
传承与创新,是规划永恒的主题。
历史和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既是城市的发展资本,也是城市的个性和品位所在;创新与形象,是一座城市的脉,从美学上思考,城市建筑应该是有形的城市文化,标志性建筑往往是最重要的体现。
重庆规划最突出的创新,是围绕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方案的两大手笔。
其一,通过国际招标采集集体智慧,最终的创意精彩纷呈:城市之冠、半岛之门、景观环路、山城步道是德国佩西设计公司的精华;城市阳台、轨道节点是法国AS设计公司的创意;城市文脉、十字金街是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构思;“八字方针”——— “减量、增绿、留白、整合”,则是上海市规划局总工耿琉修的灵感。“四面青山里,两江碧水流,花环树绕中,鳞次见重楼”,这就是重庆打造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区,山、水、城融为一体。
其二,规划成果,立法保护。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方案,到2020年才能完成,期间至少要经历三届政府。如何让方案一以贯之?关键在于执行。2003年11月,重庆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方案的决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对方案进行随意更改。立法保护规划创新的成果,这在全国规划史和法制史上都是一大创举,极大地维护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而那些散落在城市里的山城步道,城市阳台,滨江风景带,则是传承的神来之笔。
如果你从山城巷踏上“山城第三步道”,崎岖山势,条条石梯,每上一步都能多欣赏一分山城内涵。由北向南,抗建堂、菩提金刚塔、石板坡、法国仁爱堂旧址、山城巷……原本散落的历史文化遗迹串联,让你闲庭信步在老重庆风情画之间。
两江四岸,南滨路、长滨路、嘉滨路及北滨路,崛起全新的滨江经济带,商贸、交通、旅游、景观、文化价值得发掘。北部新区,西永和茶园等城市副中心,被称为引导城市建设,塑造特色风貌的经典之作。
三峡博物馆、湖广会馆、重庆科技馆、国泰大戏院……十大文化设施将凸现城市品位。
山水之城、宜居之城、产业之城。这就是今日重庆的风格。正如王志纲所说:“不到重庆,不识中国。”
城市有了风格,也便有了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