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规模居全国首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
目前,北京地下空间建成面积已达到3000万平方米,全市的地下空间平均每年增加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约10%。北京轨道交通的建设起步最早并且发展迅速,目前通车里程已达到约200公里;以中关村西区为代表的地下市政综合管廊、金融街地下机动车道等工程居国内领先地位;2001年开始在全国特大城市中率先编制地下空间规划,并于2005年得到市政府批复,同年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城市多个重点地区(如中关村西区、金融街、CBD、王府井等)的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和建设实施已付诸实践。
三大因素促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北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为何速度如此之快、规模如此之大?据北京市规划委有关负责人分析,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一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已达到地下空间大规模发展阶段;二是城市发展带来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三是北京具有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较适宜的地质条件。
根据发达国家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情况,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即人均GDP1000美元~人均GDP3000美元的阶段,也是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初始阶段。自1990年以来,北京的经济发展阶段基本处于工业化趋向成熟的时期,2007年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北京具备了地下空间大规模发展的经济条件。
近十年来北京城市规模持续增长,城镇人口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520万人增长到2007年的1380万人,土地资源尤为紧张,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可集约化城市开发建设,节省土地资源,缓解土地对城市发展的制约,改善地面环境,缓解交通拥堵等问题。
同时,北京具备地下空间开发良好的地质条件(尤其是地下50米以上),尤其是中心城地下空间主要以土层结构为主,适于地下工程的开展。
科学合理规划地下空间
2005年7月,北京市政府审批通过了《北京市中心城中心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2004年~2020年)》,这也是我国第一次正式编制完成特大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的地下空间专项规划。本次规划的规划范围为中心城中心地区,即336平方公里。相关的规划原则、政策法规和布局结构兼顾北京中心城以及整个市域统一考虑。
规划强调应充分利用地层深度,在现阶段科学利用浅层,作为近期建设和主要城市功能布置的重点,积极拓展次浅层。在规划期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控制在9000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地下空间建筑面积可达5平方米。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点地区为王府井、中央商务区等17处;主要节点包括木樨园、公主坟等21处;此外还包括新城中心区、边缘集团公共中心。
此外,北京还进行了相关专业规划研究,包括地下交通系统、地下市政设施系统、地下空间防空防灾、地下空间安全与技术保障、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政策保障措施等。
目前,“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工作已经将地下空间规划的要求纳入其中;北京11个新城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地铁沿线土地利用规划等当中均有地下空间利用的内容;CBD、中关村西区、奥运中心区、金融街、王府井商业区等城市重点地区陆续编制了地下空间详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