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上曾经有8个飞机场,公园路一带在明代时是“使馆区”。昨天对外发行的《南京城市规划志》为我们解开了不少南京城市建设史上的秘闻趣事。
南京先后有过8个机场
南京是我国兴办民用航空最早的城市之一,先后共修建过8个机场。从机场的发展演变来看,第一座机场是小营机场,建于民国1912年。当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小营操场建立了机场,到民国16年,因为小营机场场地有限,起降困难,国民政府在明故宫遗址修建一条跑道和几间简易棚屋,建立了明故宫机场。
民国18年和25年,机场先后两次扩建,建成一条800米长的碎石跑道,479米长、25米宽的滑行道,机场面积达到1.27公里。如果和现在的地图对比来看,机场西临秦淮河、北界中山东路、东接御道街、南至今瑞金路,当时属于军民合用机场。到了民国36年(1947年)1月,机场划归民用航空专用。1956年7月,南京民航由明故宫机场搬迁到大校机场。同年10月,该机场即告废弃。民国20年(1931年)4月,在大校机场建立了首个航空学校,3年后开辟为飞机场,机场为军民合用机场,到了1997年7月,禄口机场启用,大校机场保留为军用机场。
此外,溧水机场民国20年建,为停机场,民国26年废弃;位于麒麟门附近的草场村机场,民国27年(1938年)侵华日军开辟为机场跑道,民国34年(1945年)废弃。马群机场又叫白水桥机场,也是侵华日军修建,民国34年废弃。另外就是土山机场和禄口国际机场。
公园路一带是明代“使馆区”
在明代,城市居民按照阶级、职业(功臣、官员、富民和手工业匠人)聚居的体制来居住,各个行业的人按照行业分坊居住,这类居住区主要分布在城南秦淮河两岸。功臣和官吏的居住区多位于城南和城中,集中在两个区域,一个是沿着内秦淮西半段两岸,另一区即广艺街以东。当时官员住宅和部分民宅都由政府按等级统一配给,并规定功臣住宅周围宽敞者可以留一定空地,其余住宅不需多占空地。比如开国功臣徐达就住在瞻园路,常遇春就住在常府街、汤和的府邸在信府街。
居住区为街坊式,一般的居民住宅多为一幢一二间或二三间平房;富裕户的住宅为重院式,一般为3开间3进至5进,有的深达7进。城区北部则是贫民聚居之地。海外诸国的外交使团则是在现在通济门内公园路一带的“会同馆”和“乌蛮驿”,外国商人和船员则住在城外江边的“龙江驿”和“江东驿”。
民国南京就有“老城办”
民国22年(1933年),南京市政府成立了“棚户住宅改革委员会”,就相当于现在的老城环境办公室。该办决定把有碍观瞻,又不卫生的棚户迁移至四所村、石门坎、七里街、双桥门、草场门等偏僻地点,并选定了中央门外、和平门外、新民门外、止马营、七里街、老虎头、杏花村等处,计划在7年内建造简易建筑。这些公建的“平民住宅”因结构简陋、偷工减料等原因,不到10年,已经多数损坏、倒塌。无力建造或租用住房的城市贫民,在全市各个角落搭建了许多简易住房和棚屋。到了民国37年(1948年),南京全市尚有近20万人居住在309处棚户区里。
市内曾建5个公教新村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为了安抚院、部机关公教人员,在市内规划兴建了5个公教新村,总面积约3.8万平方米。这些新村在建造时,对建筑的密度、高度、面积以及建筑形式、体量和风格都有统一的规定。这5个公教新村分别建在考试院路(今北京东路)、回龙桥(今镇江路)、青岛路、中山北路和马府街,这些地方都邻近院部机关、为公教人员的上下班提供了方便。新村的模样很有特色,主楼均为六角形,有5幢西式2层楼以辐射状与主楼相连。
首个工人新村1952年兴建
为解决南京市劳动模范的住房困难,1952年,市总工会在芦席营西、南昌路以南地块上,筹资兴建了南京市第一个工人新村,1953年9月建成。新村的规划沿用了当时通用的街坊模式,由66幢砖木结构的2层楼房和平房组成,采用南北向行列式布置,在空间上围成相对集中的街区,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新建的住宅楼每层都设有公共厨房、公共厕所,自来水为公用水龙头。1980年房管部门曾对新村里的平房加层,扩建为2层住宅楼。1987年拆除工人新村原有建筑,重新进行规划设计,1990年竣工后,建成了总规模近10万平方米的新型住宅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