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中国城市发展史》首发式暨中国城市史与现代城市建设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专家们结合《中国城市发展史》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围绕中国现代城市发展面临的传统与现代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中国城市建筑应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方式的结合点。
专家们就指出,当代中国城市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正面临一系列复杂深刻的社会文化问题,尤其是千城一面、丧失个性的严峻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因此研究如何保护和重塑中国城市特色已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
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城市是东方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物质载体,中华先人在开发城市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依山傍水,因地制宜,把人作为地球生物的一员,选择并创造了体现“天人合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生活,这是反映城市社会本质的一条主要城市发展轨道。中国城市五千年的历史发展,留下了生动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借鉴,是一座无尽的文化宝藏,当代的城市建设以及对于未来的设想谋划,离不开历史的批判继承。研究历史,不是怀古复古,而是借鉴先人,是为了使今人有足够的智慧来创造新的起点。
对于中国城市建筑的特点,《中国城市发展史》一书给出了颇为全面的分析,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可和肯定。如《中国城市发展史》就指出,中西的城市建筑由于“天人合一”、“天人二分”哲学思想的差异,构成了两大发展体系。而中国传统的城市建筑映射出的美学精神、伦理规范,以及高超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之中,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与深邃的哲学境界:
――无论建筑群体与个体,中国城市建筑的平面布局,往往具有严格纵直的“中轴线”,尤其在宫殿、坛庙、陵寝与民居建筑上,井井有条、重重叠叠的空间序列,仿佛是冷峻的理性精神在大地上留下的轨迹。而西方的建筑,则不注重群体配合,强调的只是单个建筑物风格和个性的充分张扬。
――中国建筑文化的理性更多的是强调礼(伦理规范、实用理性)与乐(首先诉诸于情感的艺术与审美)的统一,它一般没有西方宗教建筑文化那样的神秘与迷狂,也一般地排斥如西方巴洛克与洛可可建筑风格那样的迷乱意绪。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中国城市建筑风格以“和谐”之美为艺术基调,努力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取得了恰如其分的谐调。反映在城市总体布局上就是山水与建筑的交映成趣,而西方传统建筑在造型上尤其体现了与自然相互对立与抗衡的态度,其造型元素都是纯然人工趣味的几何形式,建筑与自然之间是二元对立的,城市具有十分明显的城市轮廓线。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序列采用向平面纵深发展的群体组合形式,不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的,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西方建筑着力于竖直方向的发展,向下凿挖地下室,向上则几乎没有遏制地发展,体现的是对上界――天堂的向往。
据悉,《中国城市发展史》由傅崇兰教授带领白晨曦、曹文明、黄志宏、李倩等4位博士耗时5年完成。全书近百万字,包括引论――中国城市史与中华文明、中国城市演变史、城市居住史、城市建筑史、城市广场史等五部分,多角度、深层次地刻画中国五千年城市发展的宏伟壮观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