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案6 广州博物馆新馆
方案6
小餐厅包间可左右滑行
博物馆内有左右滑行的小餐厅,广场上建设入地160米深的"广州井"与610米高的"广州塔"相呼应。方案六以越王井为构思的基础,文化中心区以"井"形划分,文化中心区东西向引入白山景观,南北向强化白云新城的绿轴,各个大型文化建筑独立布置,井然有序。
该方案规划建设入地160米深的"广州井"作为城市的新地标,并与610米高的"广州塔"相呼应,使广州形成"东塔西井"的景观新格局。160米深、45米边长的方形深井以及下沉18米的广场共同构成了"广州井"的初始形态。以经纬交错的空间布局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景观。
该方案的广州博物馆位于白云文化中心东南部,建筑呈"井形方池"状,以4.2米见方的建筑小方体为基本空间单元。建筑室外采用全钢结构,外维护材料为印刷金属丝网。通过对广州文化元素的提取,将文化方块以丝网印刷的方式呈现在外侧4.2米见方的建筑小方体之上,小方体为特色的餐厅包间,可左右滑行,上下穿梭。建筑地面层架空12米,东西顺应白云山绿色走势,使自然山景渗透至场地之中。同时通过一层到地下三层的大台阶,串联起室外展室、演讲报告厅、书店、咖啡、室外剧场以及绿化休闲广场等活力空间。
广州画院位于文化中心区的北入口处,建筑总高度控制在40米以内,下层平台高度为7米,通过缓坡的绿化与广场绿地衔接。广州画院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当代美术馆、综合办公区、画院画室区以及车库设备用房。
方案7
画院空中庭院如天街
方案七依托旧机场及白云新城轴线方向,形成了"历史之轴"和"文化之轴"两条轴线:"历史之轴"起于市民公园,延续到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前广场,轴线内容从"五羊赠穗"的神话开始,一直记叙到改革开放、亚运举办的城市发展成果;"文化之轴"起于白云公园,由南至北穿过公建群,轴线串接了数个以岭南特色文化为主题的小园。
该方案的广州博物馆的总平面布局利用长方形的场地特征,通过"南北分区、东西分带"形成层层递进。由北至南分别形成缓坡广场区、博物馆公共接待区、岭南客厅公共活动区、后勤服务场地等公共空间;由东至西分别形成岭南滨水景观休闲带、博物馆主题广场活动区、白云新城纵轴线广场活动区等公共空间。建筑则由地景平台、象征历史年轮的年代柱、浮起的白色云体、架空层和八个竖向结构的"核心筒"组成。广州画院与广东画院呈半围合状态,使建筑界面最大限度接触景观。广州画院建筑设计了条形中庭,形成中央交往游廊,立体绿化垂直贯穿,使参观的市民虽身处高楼也可享受园林之趣。此外,还充分运用岭南建筑雕琢空灵的特点,创造了许多空中花园、交往平台空间。
广东画院东侧二层是参观、礼仪主入口,从公共服务轴的大平台直接进入。南侧有草坡、大台阶直上二层架空层,可作为市民平日休闲性进入架空平台的通道。西南侧有车库出入口,处于草坡底下,较为隐蔽。画室离装裱室、鉴赏室、摄影室、材料仓库较近,后勤服务供应系统方便快捷,并有电梯方便运送与到达。接待室处在园林中部,面向内庭院,景观优越,是接待贵客、或画家平时赏画谈天的绝佳处所。在建筑西半栋,设置了两处大面积空中庭院,两侧有围廊穿行,犹如天街徜徉。
方案8
半圆形面向白云山
方案八改变了刻板的十字交叉建筑布局,使广东画院、广州画院、文化演艺中心较紧密的排列,与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和广州博物馆共同形成一个类似半圆形、面向白云山的文化中心区布局,并与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相呼应。市民广场被设计为正南北布局的正方形,广场西侧的休闲活动空间则侧重于自然景观风格。
广州博物馆新馆的展示功能部分为一个两层的空间体量,静止在一个4层高的多面体的基座之上。二层为参观者服务设施与教育培训设施,公众休闲区,并联系上层的报告、演绎厅。这里还设有研究活动空间,接待空间。三层为管理区,这里分别设有单元式,组团式和开放式办公室,公众休闲区的上方为餐厅。研究区域与展品策划管理区域设置于博物馆的4层,展示区的附近。开敞式的中央大厅将所有各层空间联系为一个整体。
方案八的广东画院和广州画院两栋建筑相互关联,如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两个画院像一个相互召唤的、漂浮的圆环,主入口均设置于圆环内部,而次要入口于圆环外。广州画院的主入口处为一个多层的大厅,沿着一个中心走廊,分布着交往与服务区域。广东画院同样环绕一个开放的楼梯厅布局其交往空间。
文化演艺中心的学术活动项目--授课室、摄制与录制工作室、演习室、创作室、图书馆等分别被排布于建筑的四个侧翼。通过布置和策划,不同领域的教师与学生们在这里按预期计划相遇,艺术家们在这里获得更多宝贵的交流,交往,与合作的机会。顶层配置咖啡厅,其观景视线遍及公园、湖面、市民广场和山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