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开始预言,未来十年甚至更远,将是一个碳的时代。但事实上,在这个时代,中国的挑战或者甚至大于机遇。
诸多环境学者和政府官员对于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认识深刻,作为一个人口和经济总量都较庞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的挑战在于,固有的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以及居民的生活质量都需要一定的碳排放空间;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也有义务限制碳排放总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夕,去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需要明确的是,这一数字对于中国的压力要远远大于发达国家,中国70%碳排放是来自于产业经济部门,而居民碳排放仅占30%。发达国家碳排放压力主要来自于电力部门和居民消费部门,这两项加起来约为中国的产业经济部门的排放总和。
关于低碳的探索,中国很多政府部门已经开始了一些尝试,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城市系统规划与城市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立项,并在去年12月19日,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研究——《城市系统规划与城市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课题开题会在北京召开。
在开题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韩爱兴称,“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城市的总体水环境还是在恶化,而不是在明显改善。可能有一些局部,比如说局部流域的某一段水污染的环境有所遏制,但是总体还是有所污染。”
低碳产业起步
韩爱兴认为,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综合产物,在人类生活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从总体上看很多部门、很多专家,包括国际组织都分析了城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很重要作用。现在中国城市占了整个土地的2%,但是居住了50%以上的地球人口,创造的GDP占到80%以上。而所造成的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也是75%的总体水平。
“尽管各个地区和政府十分重视城市的节能改造问题,尽可能安排了很多预算来用于节能的改造和减排设施的建设,但是坦率地说前景仍不明朗。”韩爱兴表示。
此前,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与中方共同签署的联合公报中强调,基于中美两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巨大投资,两国政府宣布在十几个城市开展联合示范项目,并努力开发共同的技术标准以推动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当然,“我们在上海已经在做这方面的试点工作。”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胡兆光此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规划研究室主任李红玉认为,低碳城市的第一个要素就是低碳产业结构。
根据李红玉的设想,以低碳产业为核心,形成的这些产业链条和这个产业集群,是低碳产业发展的一些方向性的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环保产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构成了我们的新型工业化体系。”李红玉说。
“一个城市的生产要素是内外互相流动的,产品也是灌输的,所以像碳的效率,都会体现到区域当中去,所以也要考虑到它的内外部的污流和各种要素的流动。”李红玉认为。
构建低碳城市
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当时的建设部以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
从产业到城市,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专家们认为,从中短期来看,低碳经济与中国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等既定目标是一致的,而不是额外的任务。
所以,低碳可以起到一个聚焦的纲领性作用,对纵向的产业政策和横向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都有重要的聚焦作用,这是一个由点到面再到体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