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城里走,是寸土寸金的中关村,更难找到价格低廉的住处。
1986年出生的吴莉(化名),2008年从河北某高校中文专业毕业后来到北京,先在通州租了一年房子,陆续干过销售、网站编辑等短工,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2009年因为房租涨价,与同学相约搬到唐家岭,但生活成本仍然偏高,“打算再坚持一年看看”。
1984年出生的侯勇(化名),2006年在北京某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一直租住在唐家岭,最近正在转租房间准备搬走,一方面是收入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实在不能忍受在唐家岭每天早上挤公交。“谁不愿意更舒适的生活?只要有条件,住在这里的人,都会想搬走。”不过他承认这个相对便宜的地方,让北京能够收留一批前途迷茫的年轻人,“说不定哪天就被炒了,还得搬回来”。
在侯勇的描述中,每天早上七八点钟的唐家岭公交站,可以用壮观来形容:数百上千的人群一浪接一浪涌向公交车,前面的人贴着入站的车子走,随时等待车门打开就一挤而入,稍后面的人则要靠交通协管员硬推进车,再后面就必须接着等下一辆。如此往复循环的场面每天上演。
对交通的抱怨,也是百度“唐家岭贴吧”里每天的主要话题。唐家岭的年轻人把他们对栖息地的复杂情绪,以这代人习惯的一种方式表达出来。
一个网名“抹去年少的伤”的人1月12日留言:“感觉唐家岭还是很好的,交通方便,物品价廉。就是有一些素质比较低的。”
至于谁是这些“素质比较低的”,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部分不肯把暖气烧足的房东,有的认为是野蛮催收水费的村民,有的认为是公交车上乱挤乱碰的乘客,也有的认为是本地一些不作为的官员。
相互交流信息成为这个小论坛里最常见的主题,当然,也有人在这里宣泄情绪,同样会有人洋洋洒洒写下长文,来论证“蚁族”、教育体制以及拆迁改造的利弊。
这些声音吸引来媒体更多关注,除了让这样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更为人所知以外,也让唐家岭的治理改造迅速提上日程。
1月12日,北京当地一家报纸在报道海淀区新任领导的调研活动时,这样描述作为调研对象的唐家岭村:乱搭乱建现象十分严重,房屋间距狭窄,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这一状况已引起本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被列为整治督办重点村。
“唐家岭拆了,还会有第二个唐家岭出来”
1月13日,贴吧里又有人留言:村里好像少了许多人,早上公交车没有以前挤了。很快有人回应:听说要拆,赶紧找地方搬了。
违章建筑被认为是拆迁的动因。唐家岭村党支部副书记董建华此前对媒体表示,村里的建筑大多都是违章建筑,村委会没有执法权,只能说服,发一个违章通知书,不起任何作用。
记者在唐家岭采访到的村民也都坦承自家违章加盖了楼房,但同时表示,租金养活了一家人,“可以拆,但得给碗饭吃”。
村民张大爷和老伴都已60多岁,两人每月退休费不到一千,前几年看到村里其他人家盖房出租,也给自家老院子盖了“违建房”,每月房租收入1000多元。张大爷说,私搭乱建不好,但家里的四间“违建房”系着老伴半条命,要没了这点进项,老伴看病吃药就没着落。
“要拆干部先拆。”西南二街一位40多岁的女户主则说得直截了当,如果没有一些干部私盖违章建筑,村里不会有这么多人跟着盖。
同住西南二街的王铁亮认为,一些媒体报道集中在唐家岭的脏乱差,虽然没错,但掩盖了更真实的情况,“住在这里一天只要花十块钱,这也是实话。”
还有部分村民认为拆迁是“一个阴谋”,为了“把村民的利益转到少数人手里”,他们对此前村里集体土地出租的收益存在很大的疑惑。
聚居于此的房客心情有些复杂。网上有人发了主题“唐家岭要拆了,大家来说说自己的想法”,有人提议往城里搬,更多人在讨论沙河、小牛坊甚至更偏远的地方,却很少人对规划蓝图上的白领公寓表现出兴趣。
最后一个跟帖写道:“拆吧,白领公寓不属于我们。唐家岭拆了,还会有第二个唐家岭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