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两区的激烈竞争,广州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澎博士认为,花都区较早打出建立空港经济区的品牌,而且它的宣传力度和本身的规划都比较好,如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配套产业园区和跑道、仓库都设在花都,这是它发展空港经济的优势。白云区虽然是后发者,但由于其是空港的客运出口,并且旧的白云机场整体在白云区辖区内运作多年,已经推动旧机场周边形成了比较庞大的临空产业集群。
彭澎认为,两区都应借空港经济这一重大时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建设适合空港经济的专业市场。两区优势产业如珠宝、皮具、鞋等适合空运,需要考虑这些产业的高档化发展。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教授认为,由于行政体制的设置问题,花都、白云区政府相对分离,决策往往不一致,这会对空港经济作用有所制约。市政府应进一步调查研究和协调,争取空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统一规划“港城联动”
正在白云花都各显神通的关键时刻,广州市政府出手了。
据广州市规划局人士介绍,为了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升广州白云国际空港在亚太地区机场枢纽战略地位,广州市规划局组织开展《广州空港功能区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
本次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一是高水平地从规划层面超前进行“港城联动”战略下的航空及附属产业功能、规模及布局研究;二是应对当前国内如南航、海航、深航、厦航、国航为主的几家航空公司及相关物流企业迫切要求于空港地区设立配套服务区的要求,及早地解决规划选址及用地控制问题;三是梳理目前多种规划存在问题,形成统一的法定控规指导空港周边功能区的建设。
依托发达的公路、轨道与高铁网络,目前白云机场已经成为了珠三角区域的交通枢纽,根据机场的现状基础以及在世界航空版图中的区位特点,未来将谋划成为亚太地区复合门户枢纽和珠三角通往全球市场的门户。
为此市规划部门编制并公布了空港功能区布局规划,计划将白云机场及紧邻的控制范围(总用地面积264平方公里)构建成国家级“三位一体”(即航空中心、铁路客运中心、公交接驳中心)高效便捷的复合枢纽体系。
在如此宏大的规划面前,白云、花都的发展空间巨大,合作当然比竞争还能赚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