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城市规模扩大后,会使城市热导增强,但是如果事先对城市功能区进行更好的划分,就可以设计增加绿化面积、水景等来降低温度,减少城市聚集效应带来的气温上升。
还有,要超前规划城市对恶劣天气的适应性,比如强降雨可能会让城市的道路和排洪系统瘫痪,强雷暴会干扰电子设备和高层建筑。在缺水干旱的地区,需要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将降雨作为一种资源加以综合利用,促进城市的生态,而不是一味地将它排斥在城市体系之外。这方面我们现在考虑的超前性显然远远不够。
记者:从紧迫性上看,现在我们可以具体着手从哪里做起?
徐一鸣:有很多事,比如从现在开始城市的重大工程建设必须通过气候论证,要统筹考虑气候的可行性,论证最近这些年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大型工程建设,对于局地气候以及碳排放可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如果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非常大,对周围的人类活动有不良影响,就应该重新规划选址。
气象研究部门需资源整合
记者:目前我国研究海洋地理的水平如何,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否提供理论依据和应对方法?
高抒:经过这么多年,我国现在有了完整的海洋事业体系,中科院、国家海洋局、海洋地质调查局,以“海洋”命名的大学,院系,与国家气象局、农业部也有关系。但是现在由于各部门的分工和职责不明,目前仪器设备、数据共享问题都长期得不到解决,出现了大量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
还有海洋科学调查船,是海上工作的重要工具,但我们现在是你有一艘船,我也向国家打报告建一艘。如果每家都要建自己的船队,国家要出多少人力,财力,每年要花费多少运行费用?
现在的现实是,一方面很多学者海洋调查船的使用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有的船只在闲置。10年前就有专家呼吁实行船舶资源共享,到现在也没实现。
记者:那您觉得怎样做才能够加速我国气象研究部门的资源整合?
高抒:我建议海洋领域应该加强与大气的合作,除了日常事务外,要构建一个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和近海观测网站系统,通过政府部门间协调,为全国的海洋研究提供平台。
观测系统中的大部分数据应该实现国内共享而不是列入“保密”范围,现在名义上保密,我国的数据却通过各种渠道到达了国外研究者手中。这对于我国研究海洋和气候的整体效果显然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