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是2010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人们寄希望于低碳经济能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消费结构的转型,使持续了数十年的高能耗、高污染发展方式切实得到扭转。
“低碳”是一个科学名词,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科技界研究气象和海洋的两位政协委员:上海市气象局学术委员会主任徐一鸣和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院长高抒,请他们来谈一谈在发展低碳经济之外,中国在研究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上还需要做些什么。
重视城市规划中的气象因素
记者:最近中国西南地区出现了持续性的极度干旱天气,而东南沿海又出现持续的强降雨,全球范围内2010年刚过去的这两三个月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些是全球气候变暖的表现吗?目前气候变化的影响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徐一鸣:是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未来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会越来越高。对我们国家而言,我国有一些城市还有局部地区,会成为未来全球气象风险的高影响地区,比如东部沿海可能面临更多台风、暴雨,北部出现更多极端气温,另一方面其他地区则可能出现持续干旱。
对此,我们需要考虑“局地气象条件调节策略”,在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生态隔离廊道、城区绿地布局、城市建筑物布局设计各方面都要做出调整。
记者:为什么您如此重视城市规划中的气象因素,这对应对气候变化能有多大作用?
徐一鸣:虽然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能够减少碳排放,但是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到效果的。然而,如果能够按照各地的气候规律和气象因素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短期内就能极大地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对经济造成的损失,这也是低碳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不重视城市规划对地区气象条件的影响,可能会造成难以逆转的后果。城区越扩越大,建筑物越盖越高,使得城市的通风能力大大下降,虽然政府每天都投入大笔资金治理污染源,但是成效不明显。
另一方面,城市的规划应该能适应恶劣天气的影响,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来因地制宜地提高做升级型的规划,避免气候未来的剧烈变化造成资源反而变祸根。
记者:比如,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但是每年暴雨和大雪来临的时候,北京低洼的地方总是被淹,我们只能眼看着这个淡水资源被白白浪费。清除积雪我们还要用融雪剂去除掉,又污染了地表。
徐一鸣:所以说,我建议我国的城市在未来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在做规划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不能等到城市已经定型的时候,再来做补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