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之际,随着灾区各项重建工作的稳步推进,一大批灾后重建项目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日前,备受关注的北川地震纪念馆5大设计方案已开始上网征求意见,今年9月将破土动工。意见征求5月18日截止,目前已接近尾声,如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您及时参与。下月,将把网友的意见和建议,汇总反馈给同济大学专家,进行适当增补和修订。然后,方案将上报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最终确定中标者,并公开招投标后开建,预计1年后完工。
北川地震纪念馆选址于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任家坪,毗邻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
根据2010年4月19日北川新县城规划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精神,现将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并推选出的的五套北川地震纪念馆建筑方案公布,欢迎广大公众投票并提出意见。
征求意见截止日期:2010年5月18日18时。
网 址:www.bc-dzjng.com
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
意见反馈:0816-4831198
电子邮箱: bcdzjng4831198@163.com
北川地震纪念馆建筑设计方案意见征集投票地址:
http://www.bc-dzjng.com/Category_49/Index.aspx
方案一(大地网格)

将山体与场地引入大地网格体系,创造出地景式的建筑形态。通过网格的变化形成视觉焦点,呼应祭奠广场及仪式空间,象征时间、空间的凝固;追思、纪念的延续。
地震是对秩序的破坏和重构。把大地板块的组合抽象为规则的方形网格,以象征秩序。通过网格的扭动和异变,表现大地颤动并定格于瞬间的意向,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突显“灾难性”;通过规则网格的阵列和重复凸显“纪念性”。
方案二(轨迹)

以轨迹的概念作为核心线索延展覆盖整个基地,通过指向明确的线形元素将入口广场、地震纪念馆、纪念林、纪念广场以及换乘中心组成连续有机的整体,围绕废墟遗址形成整体而富有张力的空间网络。利用变化的线形空间,在场地与建筑中呈现平静-突变-重归平静的趋势,述说人生的跌宕起落,寓意个体的人生经历与社会的发展历程,时而舒缓,时而起伏,平和而有序地展开. 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产生的强烈冲击与剧变,彻底改变了原先平缓有序的轨迹,甚至迫使其扭曲错位. 痛定之后,一切终将归复平静, 生活必将续写,人生必将重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