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李勇透露,重庆近期在信息产业有了爆发式增长,随着大量跨国公司的入驻,主城各组团将形成相关配套产业集群,这配套企业也将大量聚集于“两江新区”,因此“万亿产业”并非不可达成。
最艰巨的仍是管理体制。由于“两江新区”涉及三个行政区和一个开放区,就涉及行政管理如何整合。据记者看到的一个早期方案,重庆倾向于不增加新的管理层级,实行扁平管理模式。即将两江新区分为核心区和拓展区,核心区由北部新区管委会管理,而拓展区分属原行政区管理。但这能否保证行政高效,一直受到质疑。
在行政体制这块,官方未透露进一步的消息。
开放平台
筹备了约两年的“两江新区”是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上任不久后推动的。薄熙来认为,实现内陆对外开放,是重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唯一路径,而两江新区是一个高层次的开放平台。
另一方面,如浦东于长三角,滨海于环勃海,“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而在重庆设立内陆地区开放‘两江新区’必将以点促面,成为西部开发开放的重要突破口。”重庆市外经贸委一位官员称。
李勇认为,“两江新区”建设中,长期困扰重庆的产业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长期依赖投资拉动,除汽摩外,一直未建立起支柱产业。“产业问题一方面是如何突破产业规划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两江新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有利于重庆摆脱产业困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李勇说。
2009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号文件),在国家战略层面正式研究设立“两江新区”。
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率调研组,来渝就“两江新区”开始一系列调研。重庆市发改委一位官员透露,国家各部委对“两江新区”方案进行了历时一年多的调研和修改。
重庆社会科学院专家丁新正认为,“两江新区”获批,体现了国家新一阶段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重点开发”,以点带面的特点。
除了发挥区域带动作用,“ ‘两江新区’更侧重内陆开放,城乡统筹,因其带动和示范意义与浦东、滨海有所区别”。丁新正称。
但当前的问题是,地处内陆的“两江新区”能否担当起这些战略任务。
重庆市外经贸委官员表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正向对运输不敏感的制造业高附加值环节和服务外包领域延伸,这为内陆地区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形成后发优势提供了更多机会与可能。重庆发挥自身特色,进行各项创新,是有能力在开放上实现突破的。”